第11版 麻辣烫评说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评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影响

  不止在餐桌

  ■ 史泽华

  中韩、中澳FTA生效,涉及范围甚广,首先会让国内消费者感受到餐桌上的一些变化,接下来会有更深层的产业上的推动和冲击,再后面会有经济结构上的传导和影响。

  20日,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两国的共同努力终成正果,中澳、中韩自贸协定(FTA)同日正式生效。生效当天,第一步降税开始实施,接下来会是每隔一段时间的连续线性关税直降,直至一二十年后绝大部分税目降至零关税为止。两个协定对中国政府、社会和百姓生活等各个层面的影响,也将渐次浮现。

  自贸协定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优化和升级。以中韩FTA为例,第一步降税后,韩方将对50%的产品取消关税,覆盖自中国进口额的52%;中方将对20%的产品取消关税,覆盖自韩国进口额的44%。未来,以当前两个协定为样本,中国对外FTA建设有望以新双边合作或共同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全面展开,会有更多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互利共赢。与此同时,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轨升级而言,国际规则的内化和刺激也经常会起到“清道夫”的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自贸协定有助于亚太国家间关系摆脱“安全困境”。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重返亚太”战略等原因,亚太安全格局的发展一直不够平稳。作为美国在亚太一北一南两个重要盟友,韩国和澳大利亚也不得不经常面临“选边站”的尴尬。中韩、中澳FTA的签署和生效,则确立了政经分离、以经促政的合作模式,也有利于从局部到整体、以点带面地带动亚太政治气候的改善,抑制地缘安全矛盾的激化和冲突。

  从谈判内容上看,FTA与美国领导的亚太TPP方式之间尚有差距,后者在投资、竞争、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政策及环境标准等方面确立了更高的标准,代表着国际贸易规则发展的“前沿”。不过,FTA积累的经验和基础,恰恰是中国经济从量到质成长攀升的必经之路。中国在FTA中的付出和收益,也有可能重新吸引一些“匆忙”参与到TPP中的亚太发展中国家,使其重新重视这种更传统但更“接地气”的国际经济合作渠道。

  中韩、中澳FTA生效,涉及范围甚广,首先会让国内消费者感受到餐桌上的一些变化,接下来会有更深层的产业上的推动和冲击,再后面会有经济结构上的传导和影响,甚至对亚太经济乃至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引领作用。所有这一切,都值得细细观察。

  

  除了胡润

  拿什么为中国富豪正名

  

  ■ 西坡

  胡润百富榜自发起时就被说成“杀猪榜”,而今发布的这组数据却似乎可以澄清“中国富豪都有原罪”的流行说法。但若真想为中国富豪正名,一组数据或许过于单薄。

  据报道,胡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特别报告》显示,17年(1999-2015)中有3087位企业家上了“胡润百富榜”,其中98.9%在带领企业健康发展,“问题富豪”只占35位,仅占上榜总人数的1.1%。胡润表示,出问题的比例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低,而且这5年从1.4%下降到了1.1%。

  胡润百富榜自发起时就被说成“杀猪榜”,曾经三次被评为内地首富的黄光裕曾谴责“胡润把企业家当成商品”,而今发布的这组数据却似乎可以澄清“中国富豪都有原罪”的流行说法。但若真想为中国富豪正名,一组数据或许过于单薄。

  对数据最简单却最难回答的质疑是:没出问题的不是身上没有问题,而是许多人有能力让自己不出问题。这种声音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很普遍,固然带有一点“疑者恒疑”的意味,但却是我们必须直面的。

  为了证明中国富豪群体的整体清白程度,除了依据公开报道整理数据之外,还有许多长时段的艰巨任务。

  一、法治。权力不干净,那么畸形政商关系便难逃指摘。几乎每一个问题富豪的背后都有问题官员的身影,而且现实中贪腐案往往是问题官员为主,问题富豪为辅,比如丁书苗之于刘志军、徐明之于薄熙来。

  根据胡润的统计,这些年的问题富豪在不同行业有不同分布情况,房地产行业最多,有11人;金融投资排第二,9人;制造业只有6人。而不需要胡润我们也知道哪个行业的问题富豪最少,那就是互联网。自上世纪90年代起,互联网行业捧起了以马云、马化腾为代表的一大批富豪,他们是人们公认最干净的一批富豪。从互联网、制造业、金融到房地产,问题富豪越来越多,而权力在该行业卷入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两者的关系不言而明。

  近几年横扫官场的反腐风暴,在警诫官员的同时也是在为平安过关的企业家背书。而为了回应“躲过了初一能不能躲过十五”的疑虑,就需要法治密网的持续编织和日常化维护。有时并不是民众“仇富”,人们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公”。

  二、时间。在转型时期,中国的富豪群体注定要经受民众不信任的目光,有些是应得的,更多的是被连累。且待时间的检验,没必要急于证明什么。有句名言叫“你可以一时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骗一部分人,但不能永远骗所有人”。

  三、慈善。法治和时间只能证明财富来源的正当,但发家过程没有污点的富豪,也未必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在中国当下,做人生导师、贩卖心灵鸡汤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口才。

  在发达国家,做慈善回馈社会是不二之选。最近扎克伯格裸捐450亿美元,就是对国内富豪的一次有益刺激。只有当“财富积累正当”的议程进化到“财富使用正当”,中国富豪的正名之路才算走到了尾声。

  

  水果营行,

  “黑马” 之死的社会思考

  

  ■ 董国昌

  波及全国的水果连锁零售商“水果营行”停业事件,12月17日有新进展:据深圳警方通报,警方已对“水果营行”涉嫌犯罪问题进行侦查,一名主要负责人被刑拘。在广州,“水果营行”各分店继续停业,有市民前往广州总部欲讨回充值款未果,怒砸办公点;超过300名“水果营行”在广州的员工前往劳动部门投诉公司的欠薪行为;由于事件涉及预付费消费制度,广州街坊开始谨慎面对这种消费规则(12月18日《羊城晚报》)。

  从宣称打造生鲜界阿里巴巴O2O企业,在一年时间连开300多家实体店,然后,一夜关闭。被誉为生鲜界“黑马”的“水果行营”,来也生猛,去也生猛,真是一骑“绝尘”钱不见,空留愤怒在人间。

  员工工资、消费者预付款、供货商货款除了找政府帮忙、找法律维权,一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说,员工工资、供货商的货款追讨有法可依的话,而消费者的预付款则是一个“无法可办”的款项,因为目前的法律文书对于预付款的失信不退,很难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依法执行。因此,水果营行这匹“黑马”之死,给政府出了一道考题、也给消费者给了一次警示。

  其实,会员制预付款消费,不是水果营行独创,好多商家都有用超低价、高赠送的方式来拉拢顾客,特别是美发美容行业,尤为严重,并且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交了预付款的消费者,有的只消费过一次、有的甚至还没消费,老板就失联了,消费者四处维权之后,最后发现找不到相关的主管部门不说,连基本的法律依据都没有,唯一能找到的就是受理投诉之类的消协,可消协想受理,却无法找到老板,最后消费者只能哑巴吃黄——有苦无处诉。

  预付费消费之所以大行其道,源于商家的优惠让消费者怦然心动,享受优惠的心理战胜了商家跑路风险心理,这就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思考。作为消费者,在与商家签订预付费消费合约时你情我愿的事,享受便宜固然好,但不能没有风险预判能力。如果没有对预付费风险预判,那风险一旦发生,受损远比享受优惠高得多。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应理清预付费用的安全性、风险性,该理性对待,否则,便宜没得反被骗。

  其次,从市场监管来说,预付费是游离于政策法律之外、由商家自说自划的一种游戏规则,无策可束、无法可依。按理说,预付费是对经营达几年以上的诚信商家而言。可是,没有与之相适应政策法律,于是,一些刚开业的商家就办理预付费,这显然让人担忧。

  总之,预付费的问题经历这么多年,受害人群也不在少数。要想避免预付费成为不良商家的敛财手段,一方面,公众自身要具有辨别和判断力的意识,对企业的资质、成立时间等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 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制定预付费企业的标准,比如,成立几年、注册资本多少、诚信度如何,并通过舆论引导,降低风险,规范市场行为。

  

  化解房产金融风险

  关键在去库存

  

  ■ 张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中央领导提出把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列为“四个歼灭战”,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部署的重要内容。这足见中央领导层把化解房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面对部分地区的高房价和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防微杜渐,把风险降到最低呢?

  首先,要加大去库存力度,但绝对不是鼓励投机性需求入市。现在三四线城市投资投机性需求逐步减弱,而一二线城市投机性购房需求受到政策影响正在升温。通过减免普通商品住房交易税费,促进自住型需求购房是去库存的应有之义,但盲目鼓励投机性需求入市会加大房价泡沫风险。

  其次,要防控房地产风险,应减少涉房企业的投资风险,扶持开发企业转型升级。在一些主业不是房地产的开发企业转型时,在土地用途调整、行政审批、税费方面给予部分扶持。鼓励企业并购重组,以减少烂尾楼。

  再次,对于房价畸高、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热点城市,当地政府应加大普通住房土地供应,加快住房用地入市节奏。同时在补交土地出让金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商改住、工改住。只有增加一线城市的土地供应,才能真正遏制房价泡沫风险。

  最后,促进房地产企业转型投资,在商品房去库存的同时,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危棚简屋的改造,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房企营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样可对城市中低收入群体起到托底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房企将部分商品房转化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这样可以加大去库存力度,有利于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接下来,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自住需求,打击投机需求”的政策。一方面,将过剩的商品房转化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来满足城市各类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加重投机者在购房持有环节的成本,促进楼市健康发展。

  

  “出清制”

  倒逼国企改革

  

  ■ 燕农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中央企业增效升级。会议明确,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对于“僵尸企业”,从供给侧来看,说明其创新能力和自我输血能力严重下降;从需求侧来看,其刺激有效需求的能力已然不再,或者说其提供的产品服务已失去足够的市场。一个被市场所抛弃的供给侧,“出清”确有必要。正如业内专家指出的,这是供给侧改革思路在国企领域的重大部署。

  央企是经济发展的“国家队”。正因如此,其在所从事的领域往往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来刺激其创新活力。这种情势下,创新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内部体制。然而,在缺乏严苛的考核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的情况下,内部创新的动力显然不会太昂扬。所以,与其说市场抛弃了某家央企的产品和服务,不如说是缺乏创新的内部管理将其拖到了乏力的地步。

  从这个意义出发,“出清制”出台,在某种程度上将倒逼国企改革。事实上,为促进央企提质增效,在政策层面并不仅仅推出了“出清制”这个杀手锏,而是一揽子改革措施综合施策。自今年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目前已有9个配套文件发布,还有10个配套文件将陆续发布。同时,国资委在央企开展的10项改革试点将于明年全面展开。也就是说,对于经营性亏损央企,既限定了“出清”时间,又给出了“复活”的政策出口与路径。只有这样,央企的改革动力才能被激发出来,对激活“僵尸企业”才有意义。

  当然,考核亏损央企,必须按照“紧盯市场需求强化创新”的原则来,防止其剑走偏锋。如果部分央企抛弃自身主业、靠庞大体量进入非主业的低端竞争市场盘活,既干预了充分竞争市场,又将使自身的问题越积越深。所以,以“出清制”倒逼央企增效升级,需要规范其在主业上以创新激活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