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快报消息,近日,香港迪士尼除了各项热闹的十周年庆典活动之余,还有一项“幻想工程香港挑战赛2015”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队伍,以“FROZEN FACTORY(冰雪大作战)”的设计夺下亚军,成为首支在比赛跻身前三名的内地队伍。此外,来自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凭借出色的设计赢得了特别奖。
通过该项赛事,让业界意识到一个问题,目前广州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可想而知。然而不少企业却发出“渴望人才,但原创能力与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人才难觅”的声音。
创意设计人才缺口仍大
在创意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时代之时,作为创意产业群的核心——设计产业,当仁不让地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此前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按实际需求测算,中国城乡实际文化消费将达到29460亿元,而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达210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广州市委特别提出在城市产业发展上,巩固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特别强调广州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打造成为广州新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去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900多亿元,占广州GDP增加值的5%以上。阿里巴巴研究院此前发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的大数据解读》也显示,广州市文化类产品的成交额占全国近10%,排名遥遥领先。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却有百万文化产业人才和有关部门的创意、策划人才缺口。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文化艺术专业,仅动画专业就有400多所高校设立,但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时,中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130万人,而同期美国是3900万人,欧盟是3000万人。在51job网站检索文化创意人才需求信息每天超10万个。
在每年的高校招聘会上,创意设计人才总是受到全场追捧。“尤其是工业设计,珠三角是制造业热土,工业设计人才极为抢手。加上现在动漫等文化产业正是发展高潮,创意类人才都是香饽饽。”一家广告公司HR人士透露。
不是缺人而是缺对口的人
“我们公司给出的创意类人才平均月薪在4k-5k,有经验的当然更高,过万的也不在话下。”上述HR人士表示,不过,应聘者很多,真正符合要求的人却少。
“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人,而是缺对口的人。”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柯锡奎认为,从发展文化产业的层面上来讲,不缺懂文化、懂技术的人才,更不缺懂营销的人才,难就难在找到这两方面兼具的人才。“虽然广东很多大学都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问题是这类复合人才没有接触实践操作很难培养出来,就如同学医必须有临床经验一样。”
汇美集团客户关系管理部总监何健伟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感叹,他们部门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分析每天汇美旗下电商的客单情况来指导汇美下面各大品牌的产品研发,“但我们在招聘过程中发现,很难找到满意的复合型人才,要么招来的人只懂大数据分析,要么只懂服装设计,真要懂得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指导服装设计,还需要内部重新培训。”
和产业融合 开阔国际视野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在人才培养中面临过度重视理论教育、学生缺乏操作能力与创造力等问题。
“目前我们看到当下很多由民间组织或者是机构组织组成的以文化学习交流形成的小圈子,其实并不适合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面进行大范围的商业推广。而且很多机构都是各自经营,很难形成合力。”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灵机文化联合创始人冯剑荣认为,传统的模式无论从它的传播广度以及商业模式来说,都显得比较高冷。
冯剑荣的观点是,把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相结合,“互联网和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于‘在生活中融合,在融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柯锡奎也认为,不能盲目把传统文化“产业化”,文化的核心层面包括道德、习俗、哲学、行为等是不能“产业化”的,相反,那些显性文化如工艺美术里的雕塑、陶瓷、家具等等就可以。
除了企业以外,高校也在纷纷鼓励学生多“开眼看世界”。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王涛是此次“FROZEN FACTORY”学生创作团队的带队老师,他表示,与在学校学习时的作业不同,参加企业主办的大赛,设计者需要对于公众的认知度有准确的把握,尤其对于主题乐园的工程设计而言,关键在于跳出学院派的框框,关注市场化需求,用公众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文化的表现。
(陈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