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君资本合伙人 徐海洪
“一带一路”这个话题,是个大到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的话题,可以就着自己的兴趣点,上天入地,神游八极。又是个大到每个人都必须谦卑的话题,因为纬度太广,太深,超越常人的知识边界。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因为谁都不一定比谁懂得多!在这样的前提下交流,容易产生平等心。年青的参与者无须辛苦的对所谓的“名家大家”高山仰止,“资深”的表达者亦很难装神弄鬼,把简单的事说成无与伦比的复杂。每个人只要不急功近利,愿意花些时间来阅读,来倾听,其实都可以学到真东西。这是我喜欢的。
深一个层次讲,关于“一带一路”的具体话题可以深挖出来很多,从产业,到政策,到美食,到艺术,到新闻联播里一节开往中亚的车皮,只要有扎实的观点,都可以展开一些好玩儿的讨论。结合自己之前的投行经历,感觉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会有不少海外投资,并购项目(无论资产级,还是公司级),这些项目的运作,本质上都由人驱动,上到国务院,央企党组,下到民营企业的二代管理人。既然由人驱动,就注定会有弱点。
这篇文章就从投资,并购入手,围绕前述观点做些小讨论,先举个例子。
2012年,当时跟一家央企合作收购海外某个油田,一个关键问题是“标的油田值多少钱”(“估值”)。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尽调,谈判,财务建模等一系列繁杂的工作,这其中需要做一大堆假设,抛开战略价值先不谈,资产的收购价值自然离不开测算它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测算现金流的核心假设之一是油价。2012,油价平均超过每桶一百美元。接下来几年该如何测算?
只记得当时,一屋子的专家,都是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行业前辈,还有一堆中介机构,国际大投行雇来的各路“神仙”。大家凭着“经验”,外加搜集来的各路数据/信息,既有Bloomberg提供汇总的二十几家金融机构分析师的油价预测,亦有Wood McKenzie这样的行业咨询公司提供的报告,当然,还有这家央企内部研究院提供的分析,最终的共识(consensus)是2014年85美元/桶,2015年87美元/桶。
对吗?当然不对!
事实上,这一屋子专家反复讨论后取得的共识,离后来实现的真实油价相差很远。2014年,布伦特自年初的每桶107.78美元跌至59.45美元,WTI从95.34跌到54.73美元。今年大部分时候,油价亦都在60美元以下。
预测离现实,相差如此之大,但是我们能说这几十位专家,真金白银的做了很多项目,国内国外,陆上海上,从基层干到高层,这样的一群人在三年之前做集体讨论的时候,真的是在臆测,拍脑袋吗?
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两点。第一条,做投资,要有敬畏精神,经验绝对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第二条,任何交易,核心维度都包括人性和理性这两条腿,缺了哪条,都会不稳。关于第一条,不赘述了。唯一的建议,是给那些还木有真正涉足并购/投资的同志们,“记住,不要迷信大师,专家!”。
要做到这条,其实不易,因为在汉地文化基因里,似乎总有不劳而获的组分存在。那就退一步,万一碰上哪位“大师”,大家又实实在在的对他/她交口称赞,不妨换个角度面对这位大师,至少你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问一下自己内心的常识,看看自己舒服的心理底线在哪里,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功课。
我个人有个观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相对浮躁的时代,静不下心来看书的人,一般是不太容易产生真正的敬畏心的。从体量上讲,中国企业/投资者所涉猎的资产并购/资本市场已跻身世界一线,从时间上讲,从开始到现在其实才二十多个年头,但这短短的二十来年却浓缩了西方市场上百年的发展轨迹。就像日夜接受光照的肉鸡,中国市场参与者在事实上没有经历过循序渐进,有机成长的阶段,至少在人性这一层面,更多时候其实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赌性太甚,贪念太多,恐惧常在。 当然,这样的心理/性格问题其实每个人多少都有,关键是市场和自身如何调节。
市场方面,上述问题其实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皇帝的新衣”。两百来年前,纽交所的成立起初被公众认为是“大赌场”,后来出了些研究,把其粉饰为“理性投机”,“在价格制定、商业预测和资本分配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高大上的说辞让市场参与者有些云里雾里,不妨“跑起来再说”,慢慢的,“赌博”变成了“博彩”,“借钱”变成了“加点儿杠杆”。称谓上的转移,似乎转移了人们心理上的警惕,就像“下岗”取代了“失业”。核心的问题其实没有解决。
当然,后来又有人提出“投资价值决定未来收益”,CAPM定价模型,组合管理,资产配置,直到最近,几个行为金融学家再次重申:行为风险是投资者最严重的风险。“行为风险的危害远远大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从理论和实践证明了“投资者是理性”的错误”。
看来,几百年下来,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经过这么些年的高谈阔论,缜密研究,人性深处对投资的影响从来就没有所谓理性投资确实存在这一压倒性的结论。
举了例子,翻了西方投资的研究,一路下来,我们基本不承认所谓的“投资理性确实存在”这样的自欺欺人的论调,那就不妨换个角度,看看如何让市场参与者在面对重大投资的时候,少些人性中的“感性”。这个听起来也许更符合常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个人体会是从身边开始寻找,观察那些事实上取得不错成绩的人(拿事实说话,而不是拿名气说话),这些人可以是央企负责人,民企老板,亦可以是隔壁退休跳广场舞的阿姨,或是某位90后爱做菜的厨子,他们的投资标的可以是超过上百亿美金的海外并购,亦可以是某家三板公司,大豆期货。
这些人的共性基本有三:
第一是简单明了。往往是一语道破,直击常识。有位朋友曾经跟我说,“既要,又要,还要”,“不仅,而且”这样的逻辑是很恐怖的,骨子里透着什么都要的感觉。在她看来,不会取舍,就不会风控,不会风控,就等于开车没油门,也许一路拉风,一旦撞上,呜呼哀哉!
第二是视野开阔。很多时候,“见识比知识重要”。做投资的同志们,一定要多看,多比较,眼见为实,心有体悟,看得多了,内心容易多些参照系和思考问题的维度,所谓的兼听则明,达观平和。“见过苍蝇拍的苍蝇会更小心”,就像“雪地来的藏獒虽有强悍的外表,更多时候确是温文尔雅”。
第三是很强的学习能力,谦虚和“留余地”的秉性。我喜欢那些聪明同时又是单纯的人。很多时候,和一些学识满满,很有成就的同志们交流,发现他们通常都保有讨人喜欢的幽默,交谈时的通词多半简单,乐于分享,对不明白的事情随时发问, 虚心请教,生活中的物质欲望谈不上高。记得一位智者曾经讲过,“保守、节俭、不算计人、不骗人、能让则让,生活中我也如此。然后就是心态比较平和,做事情留有余地”。
试着用常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多看多听多走,谦虚好学。做到这些,投资时,应该至少会多些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