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北京时间17日凌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到0.25%至0.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自2006年6月以来首次加息。
美联储在结束本年度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今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明显改善,有理由相信通胀将向2%的中期目标迈进。考虑到经济前景以及现有政策需要一段时间来影响未来经济状况,美联储决定现在启动加息。
声明说,此次加息之后,美联储将继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支持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以及让通胀向目标值迈进。
美联储加息 我国有充足底气应对
■ 陈果静 报道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0.25%至0.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近10年来首次加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施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利率长时间维持在超低水平。随着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显露,全球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不断升温。其中,加息的溢出效应更为市场所关注。
此次加息是否会引发金融市场震荡?人民币汇率会否因此承压?资本会不会大规模外逃?
造成危机可能性低
目前,多数市场人士认为,此次美联储加息是象征性、试探性的,因此造成的影响有限。此外,市场对于此次加息早有预期,在就业和通胀逐步改善的条件下,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并进入加息轨道是必然趋势。
“但是,相比之下,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压力较大。”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
2015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表现整体远低于预期。在此背景下,如果美国加息,会给其在资本流出等方面带来较大压力,不少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可能会经受比较大的冲击。实际上,今年以来,美联储加息预期已经导致新兴市场资本流出压力明显上升。
同时,美联储加息会加剧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压力。由于所有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如果美元指数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压力就会加大。
业内专家表示,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的确会带来负面溢出效应,但此次加息并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因为前期市场已经消化了大部分加息带来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丁志杰认为,今年9月,就有不少市场人士预计美联储会加息。
加息预期形成后,引发了多个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各国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进行对冲。“应该说,消化加息影响的时间较为充足,因此,并不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地震甚至引发金融危机。”丁志杰说。
此后,市场关注的焦点将由“何时加息”变成“加多少,加多快”。目前一些机构预计,未来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将较为缓慢,2016年至多将有3次加息。接下来,美联储加息速度和力度是否超预期,将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
不会引发资本外逃
近期,我国公布的11月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数据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美联储加息后,是否会引发我国跨境资本的外逃?
“美元加息和美国经济强劲两个因素的叠加,会使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增强。”林采宜表示,加之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在放缓,会有一部分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出,回流美国。
对我国来说,美联储加息的确会导致资本流出压力上升,但并不会引发资本外逃。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个时期,资本流出压力整体上是可控的。一方面,经济基本面较好。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总体来说,“十三五”时期,GDP在6.5%至7.5%区间运行的可能性较大,中国经济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财政状况也较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上比较平稳。此外,我国长期都处于对外净债权国地位,且2014年底外债占GDP的比重不足10%,远低于20%的国际警戒线。
此次加息是否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上升,进而增大资本流出动力?从理论上说,美国加息后,我国短期内可能面临资本流出压力,进而带来汇率贬值压力,汇率贬值又可能进一步促使资本流出。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丁志杰认为,进入12月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较弱,已经消化了较多加息带来的影响。短期来看,不会引起贬值的恐慌或较大波动。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进出相对可控,对本国市场造成的实际影响并不会很明显,加上我国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加息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人民币汇率仍有能力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应对政策空间充足
“我国有能力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连平强调,不管是从外汇储备、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空间来看,我国均有充足的底气应对加息带来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仍高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1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为34382.84亿美元,有较强对冲能力。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大型银行实力较强,整个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强,这也有利于我国抵御外部风险,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有充足空间。连平表示,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处在相对高位,仍有充分下调空间。美联储加息后一旦出现资本外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释放充足的流动性以对冲风险。从财政状况来看,我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53%左右,大大好于发达国家。2015年财政赤字规模计划1.62万亿元左右,下一步,财政赤字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也有望进一步增强。“2016年财政赤字率可扩大到2.8%至3%之间,同时,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用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打好‘十三五’开局这一仗。”连平说。
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我国仍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但在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背景下,连平认为,金融改革的推进要更为谨慎,尤其是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上。目前,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都进行到了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改革的影响将更深入地体现出来。未来,既需要积极改革,也更需要考虑到资本流动加大带来的更多更复杂的因素,保证改革更加稳妥有序地进行。
美联储加息“冲击波”:世界经济将如何翻动?
■ 徐曼曼 报道
美联储零利率时代终结。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政策报告,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0.25%至0.5%,这是美联储9年多以来的首次加息。
自美联储2013年提出准备终结量化宽松(QE)以来,有关加息的预期就不断传出,但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如今,加息“靴子”落地,表明美国综合国内外两方面因素考虑,确认回归经济常态的时机已经到来。
分析人士认为,从2013年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逐步退出QE算起,全球市场已经历2年的调整和准备,因此此轮加息对全球的冲击可能相对温和。
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
明年或最多加息四次
美联储自2006年6月以来的首度加息,结束了长期的零利率状态,标志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已经开启。
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此前多次强调首次加息的重要性,称“它将是美国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恢复得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启动加息,意味着美国央行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足够强劲,标志着为刺激经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所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的结束,也是“一个非比寻常时期的结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从国内外两方面来分析美联储此次加息举动。他表示,从国内来看,美国三大重要经济指数——2%的通胀率、5%的失业率、2.6%的GDP增速均反映出经济向好趋势,而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前所未有的连续7年零利率,也让美国意识到长期处于非常态的经济需要“回归”。从国外因素来看,美联储最近几次议息会议尤其偏重于对外部环境的考虑——因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新兴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将不利于美国靠出口拉动经济。
对于美联储未来的加息路径,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认为,由于美联储已经谨慎地吸收了格林斯潘时期快速提高利率的教训,其提高利率的节奏预计将比较缓慢。
美联储表示,未来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将是“循序渐进”的,利率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经济数据。
英国金融时报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在本周宣布加息后,明年还会有两到四次加息。其中24%的受访经济学家预计明年加息两次,每次25基点,39%预计加息三次,30%预计加息四次。这也决定了全球市场对美国加息的适应度将通过中长期予以呈现。
新兴市场面临加息考验
多数已有“缓冲垫”
美联储加息后,对新兴市场将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有经济学家指出,伴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打压大宗商品价格,部分新兴市场也不得不惨遭“连坐”。
数年以来,在发达国家低利率“鼎力相助”和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帮衬”之下,大宗商品曾繁盛至极。但自去年以来,在美联储即将开启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的市场预期之下,大宗商品市场曾经的繁荣盛景早已破碎。
在上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滑至每桶40美元之下、创下6年来的低点之后,投资者快速撤离与大宗商品关联密切的企业和出口国,巴西、俄罗斯和南非深受其害。
数据显示,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今年以来已遭“腰斩”,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也下滑至今年夏天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日前更是表示,更低的油价可能会对能源出口国的主权债信评级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耶伦在记者会上表示,美联储已经就加息与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过良好的沟通。她认为,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拥有更好的经济政策和金融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另外一方面,有些国家会因商品价格下跌受到较大影响,美联储会非常谨慎地观察,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溢出效应。
不少分析人士也对新兴市场的未来走势表示乐观。在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看来,本轮新兴市场调整在所难免,但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概率不大。
目前,多数新兴市场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明显降低,外汇储备能覆盖短期债务。姜超认为,这能有效地成为资本流出与币值波动的“缓冲垫”。
但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并非都有抵御冲击的能力。姜超认为,与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亚洲新兴经济体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强。
对中国影响可控
应对政策空间充足
作为新兴市场最大的经济体,中国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市场担心,美联储加息后,是否会引发我国跨境资本的外逃?
11月,我国外汇储备下降近1000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对此解释称,首要原因是受美元强势影响,来自于储备中的非美元货币兑美元折算的账面损失。同时外汇储备也参与了一些“走出去”项目的融资。不过央行并未无动于衷,支撑人民币汇率的用意不言而喻。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个时期,资本流出压力整体上是可控的。一方面,经济基本面较好。虽然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总体来说,“十三五”时期,GDP在6.5%至7.5%区间运行的可能性较大,中国经济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财政状况也较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上比较平稳。此外,我国长期都处于对外净债权国地位,且2014年底外债占GDP的比重不足10%,远低于20%的国际警戒线。
“我国有能力应对美联储加息冲击。”连平进一步强调,不管是从外汇储备、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空间来看,我国均有充足的底气应对加息带来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处在相对高位,仍有充分下调空间。美联储加息后一旦出现资本外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释放充足的流动性以对冲风险。从财政状况来看,我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53%左右,大大好于发达国家。2015年财政赤字规模计划1.62万亿元左右,下一步,财政赤字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结构性减税的力度也有望进一步增强。“2016年财政赤字率可扩大到2.8%至3%之间,同时,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用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打好‘十三五’开局这一仗。”连平说。
美联储加息的前因后果
■ 陈济朋 报道
北京时间17日凌晨,美联储将公布利率决定。历史性一刻即将到来,全球金融市场严阵以待。
以前美联储也曾多次加息,这次为什么这么受关注?加息会有什么影响?会影响你的钱袋子吗?新华国际客户端让你一分钟看懂美联储加息的前因后果。
美联储怎么加息
美联储是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它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每年在华盛顿召开8次议息会议,决定货币政策的调整方向。
美联储会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开会之后宣布是否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以及调整多少,并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的操作来影响市场资金充裕状况,从而使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趋向设定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市场上的借贷利率一般会跟随这一利率相应移动,如房贷利率等指标。
美联储利率决策的依据主要是美国经济走势。一般情况下,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两项。如果它预期未来经济可能趋于疲软、物价存在下行压力,就很可能采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如降息等;反之则可能采取加息等政策收紧银根。
为什么这次加息很重要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次宣布提高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还是在2006年6月29日,当时提高之后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是5.25%。2007年开始,联邦基金目标利率持续下降。
一直到2008年12月16日,降至零利率。降无可降之后,美国货币政策进入一段量化宽松的非常宽松时期,通过非常规手段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
美联储主席耶伦最近表态说,美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支持通胀可能在中期回弹到2%的预期政策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次的会议纪要也显示该委员会多数成员支持12月加息。
如果这次宣布加息,将是美联储9年多以来首次加息。这意味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同时也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结束量化宽松之后回归常态化的政策周期。
美联储加息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由于目前全球各经济体走势不一,因此也出现了货币政策的分化。在美联储即将开启加息通道的同时,欧洲和日本仍处于量化宽松的非常时期。
美联储加息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坏消息是加息意味着美国市场美元资金供应减少,预期利率和资金收益率将上升,一些跨境流动的资金将回流美国。
对于一些新兴经济体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资金的流出,进而可能导致本币汇率下滑。如果外汇储备等应对手段不足,可能意味着风险;但如果有足够储备和抗压能力,也不是事儿。
好消息是,美联储加息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强劲,一些经济体出口预期会改善。
针对有关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近期表态,从中长期基本面看,人民币汇率有条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理由嘛,有四个:一,中国经济增速虽然相对放缓,但从全球横向比较仍属较高水平;二,中国仍保持一定规模的贸易顺差;三,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后,境外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规模将逐步增加;四,中国外汇储备充裕,财政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