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迎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我们知道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没有办法做实验,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的一个实验就是计划经济的实验。这个实验失败之后,好多经济学家欢呼,但是没有人思考它对经济学理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家欢呼之后,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仍然用传统的新古典模式做研究,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我在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反思经济学”,刚出版的这一本《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是我这几年反思经济学的一个结果。首先这本书大部分内容还是主流的内容,但是我试图把主流经济学原理改造一下,结合我自己的一些反思,还有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还不能是一个完全的突破,只是一些改进。
我首先想讲为什么要反思经济学?大致有几个原因:第一,一个长期的问题。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次非常有名的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性的大讨论,这个讨论当中有两派,一派是米塞斯、哈耶克的奥地利学派,另外就是兰格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兰格是用典型的新古典的结构模型,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行,兰格的文章发表之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场论战当中兰格已经被米塞斯和哈耶克打败,这几乎成为一个定论,之后讨论非常少了。过了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整个计划经济崩溃。
我们知道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没有办法做实验,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的一个实验就是计划经济的实验。这个实验失败之后,好多经济学家欢呼,但是没有人思考它对经济学理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大家欢呼之后,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仍然用传统的新古典模式做研究,似乎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我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事,人类付出了数千万、上亿人生命的代价搞了这场实验,就这样平平的过去了,所以这是我反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这场大讨论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真正证明计划经济可行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是西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像熊彼特这样的人也走向社会主义者,还有像萨谬尔森的人也认为理论上没有讲计划经济不会成功、不可能。这是为什么1990年左右苏东崩溃的时候,所有人感到惊讶,就是没有预料到。
第二个促使我反思经济学的就是企业家是市场的灵魂,如果没有企业家,不可能有市场经济。我本人很幸运,在80年代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企业家的论文,比我写价格改革还要早。但是,主流的经济学里是没有企业家位置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里面连企业家这三个字基本都找不到,为什么市场经济中如此重要的一种力量,在所谓的市场理论中没有。
第三个促使我反思的就是所谓“市场失灵”理论。经济学有关市场的理论,最后一定找到一个在什么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市场就会失灵,如果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好办,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依据。我感到很难为情、很尴尬的一点,比如发改委告诉企业这个价不能涨、那个价不能降,进行价格干预的时候,问它为什么?它有一套理论,就是市场要求充分竞争,要求完全信息,而现实中达不到充分竞争、达不到完全信息,所以市场失灵,政府要干预。政府给企业开了很多反垄断罚单,当企业要并购的时候,比如汇源果汁和可口可乐的合并,政府要审查,这个合并就没有进行。它的理论就是市场要竞争就要反垄断,不反垄断就会阻碍市场竞争。现在政府官员大部分学过经济学,尤其是在经济部门工作的人,即使不是科班毕业,也读过这些书,而它干预市场的理由全是我们经济学提供给它的。我们应该怎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有一次更直观的是在夏季达沃斯会议上,我和中国移动的一个副总同台,就像今天这样的一个论坛上,他说我们不是垄断,我们有三家公司在竞争。你仔细想想,如果按照经济学反垄断的概念,或者市场垄断的衡量标准,如果中国有三家垄断要反,肯定捱不上中国移动、捱不上中国石油、捱不上工商银行,一定找的是谁?一定阿里巴巴、一定是腾讯、一定是百度,它们的垄断按照经济学的比重要比所有国有企业高得多。所以,如果工作人员精力有限,不能都反只反三家,那一定是这三家民营企业。这促使我想我们的经济学是不是有问题?为什么当我们的经济学结论运用到现实当中,目的是反垄断,但实际上却反了竞争。
第四个理由,我们讲产业政策。现在中国仍然有好多经济学家特别主张产业政策,一些外国经济学家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都非常羡慕中国的政府的产业政策,甚至认为美国应该学中国进行产业政策。但是中国的产业政策是失败的,可能找不到成功的例子,如果仔细研究所有案例,比如90年代就有一些案例——最近高科技案例更多了,找不到一个成功。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经济学家,甚至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在倡导产业政策呢?我觉得对产业政策的青睐,说明我们的经济学没有一种很好的理论,能够使得我们认识产业政策不过是计划经济的一个变种。
第五个促使我反思的理由和金融危机有关。两次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上世纪30年代的危机和2008、2009年的危机,几乎经济学家都没能预测。如果有预测,基本都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像上世纪30年代米塞斯、哈耶克虽没能预测到准确时间,但是他说危机会到来,2008、2009年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劳尔斯怀特(音),国际清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他提醒了经济危机的发生。问题是危机发生以后,经济学家没话可说了,因为说为什么发生危机?就是因为自由化,因为太多的放松管制导致的,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一定要重新加强反思,重新反思自由化。这样,危机推动反市场运动和加强市场干预的运动,在我看来是完完全全错误的。从预测的角度来讲,为什么坚持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的经济学家可以看出问题,而坚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看不出问题?危机发生之后反而是坚持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似乎更有发言权,主流经济学家大部分不吭声了,这也是我特别觉得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比较一下2008、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果很不一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得出一个结论,为什么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政府干预太多、裙带资本主义、导致风险、导致金融危机。2008、2009年危机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最后一个促使我思考传统经济模式,就是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制度变革中比较乏力。盛洪对转轨经济学的研究有很多贡献,但是我仍然认为我们主流经济学在理解制度变迁有缺陷,因为我们主流经济学是利益模型,作为人的行为是利益推动,所以改革一定是利益的博弈,既得利益者一定反对改革,支持改革的一定不是既得利益者。现实可能不是这样,很多改革有可能就是既得利益者自身推动。
这些原因促使我反思,不是一个简单的某一个经济学结论,而是经济学本身的范式、分析框架可能出问题了。现在我们经济学的范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不管有多少人批评新古典经济学,但是最后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比如说不完全竞争理论、凯恩斯主义、芝加哥学派,全是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问题呢?它的范式问题出在哪呢?我们仔细看它的一些假设,一个假设就是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第二个假设就是信息是客观的、给定的,并且是完全可以获得的;第三,这个世界没有不确定性;第四,每个人都是同等聪明和同等理性的。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概括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这是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尤其是第一个方面和第二个方面,假设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对象,经济学家怎么思考问题。
大家知道这些假设都不现实,我并不是说不现实的假设都可以不被接受,任何理论要成为理论一定有假设,所谓假设一定是不现实的,如果每个假设都是现实的话,可能就不存在理论。所以,我不争论这个问题,比如科斯研究交易成本,他讲假如没有交易成本的话,自有产权交易是什么结果,我们知道现实中总是有交易成本,但是不能否定科斯定理这个理论的重要性。反过来,盛洪也写过文章,恰恰说明一点什么呢?如果交易成本有的话,谁有产权就变得非常重要。我要说的是你不能说这个假设把你要研究的问题都给排除掉了,如果你应该研究的问题,你把它排除掉的话,这时候你的假设就会有问题。
我们来看这些假设的后果,如果假定资源、偏好、技术都是给定的话,价格就是一个参数,是非人格化的参数,它不是一个选择变量。在这个情况下,经济达到一个有效的均衡就是靠价格,非人格的调节来达到的。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循环经济,没有变化、没有发展,市场只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我们仔细想一想,资源配置在市场只是一个方面,尽管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绝对不是它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的,市场经济的真正发展是变化,不断带来新的技术、新的资源、不断改变人的偏好。而假定这些东西都给定,市场的意义真不是很大,市场的价值不是很大。我们看看历史,过去200多年人类的进步,就是因为实行市场经济,像中国过去30多年进步是开始搞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现有的资源是给定的,我们今天消费的大量东西30年前是没有的,我们每个人拿一部手机,是没有的。不光是中国没有,30年前西方也没有,所以绝对不是给定资源的配置、给定技术怎么使得偏好得到满足,市场经济本身是改变技术、改变资源、甚至改变偏好。但是,我们的假设把这些排除掉了,这样就把市场最重要的因素排除掉了。
如果我们假定信息是客观的、完全的、给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企业家精神,微观经济学基本就是满足已知条件下的最大化求值问题,个求值用计算机可以解决,就是兰格证明社会主义可行性的基本模型。如果这些假设证明市场是有效的,就可以证明计划经济是有效的,因为它完全是等价的。市场需要,计划经济也需要,市场能满足,计划也能满足。但是兰格的错误是把经济学家研究市场的假设当做市场经济本身,这也是我们大部分经济学家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批评经济学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所以,我写反思经济学的时候用了一个副标题,就是我们经常把理论的失灵当作了市场本身的失灵。这就是反市场的理论,市场有效就依赖这些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怎么说明市场有效的呢,怎么不需要政府干预呢?
这些假设企业家完全不需要,因为企业家要判断未来,他要创造信息、加工信息,在他没有创造的时候是没有这些信息的。比如说计算机有了,我们看需要多少计算机,偏好、生产成本计算出来。但是没有企业家,计算机是没有的,计算机是企业家创造的,是市场过程中企业家靠才能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说有了计算机,我们怎么配置资源生产计算机,让每个需要计算机的人都得到满足都买到计算机。这就是假定这些条件都给定以后,市场完全就是一个均衡的问题,完全忽视了市场就是一个过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特别强调的市场就是一个过程,企业家就是这个过程的主导力量,他要决定生产、要收集信息、要做出判断,而且这些是主观的,不是给定的,是没有办法完全计算、完全加总的。我们知道兰格最后一本书是《市场与计算机》,上世纪60年代他去世之前,他认为计算机的发展可以使计划经济完全实现。
假定如果只有信息给定完全的情况下市场有效,自然推出信息不完全市场就会失灵,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所谓新的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本质上是新古典,是从新古典的模具出来之后,导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而已。如果我们认识到企业家精神对未来的判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产业政策一定失败,政府认为可以像计算机那样做,而企业家精神是不可预测的,政府鼓励这种不可预测的东西,以产业政策名义鼓励创新就是不懂创新,这些都与经济学的假设有关。当然,经济危机就更变成市场失灵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就来了,而事实上根据奥地利学派观点,至少我认为大部分是对的,恰恰是由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导致更大波动,导致经济周期,而不是市场本身。
接下来我讲一下新古典经济学最核心的蓝图是什么?完全竞争。作为模型都是以这个理想的东西,或者是一个标杆,研究完全竞争、然后再研究垄断、研究不完全竞争、研究寡头等等,全是以它为参照系对照。为什么垄断形成效率损失?因为垄断下边际收益不等于价格,所以企业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做决策,实际成本高于边际成本,带来价格提高,带来了死三角效率损失。完全竞争模型这个标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市场完全竞争就是一个行业有5000多个企业,每个企业都很小,所以不至于影响价格,就是每个企业生产完全一样的产品,不仅产品种类一样,质量也一样,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差。在这个假设情况下,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影响价格,所以价格变成一个参数。正因为都不能影响价格,这样才出现了一般均衡,就是帕累托最优。我们讲什么叫竞争?竞争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你跟人家不一样的产品,或者用不一样方式,你有不同成本,生产不一样质量的东西,而且你还有品牌,你一定是跟别人不一样。即使都一样,你一定跟别人的价格不一样,你的价格是不能比较低的。而我们经济学把这些全排除掉,把现实中企业家使用的竞争方式,全是垄断的,因为他使得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了,因此带来了效率损失。所以,我说反垄断法就是反竞争,因为经济学不竞争了反而是垄断了,我们谈的竞争是没有任何竞争。我喜欢打一个比方,我们经济学家说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台上五个人写的文章都一样,教的课都一样,收的费都一样,这就是完美无缺的竞争。当然这是完全竞争的理想模型,现实中达不到,问题是你喜欢现实达到这样一个制度吗?因为理想的事情是达不到,但是我追求相应的目标,比如我们说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知道我们现在达不到,我们就是初级阶段慢慢走。但是完全竞争不可能作为一个理想,没有一个社会希望这个社会所有生产者生产同样的东西,然后用同样的生产方式、同样的价格。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完全竞争的社会当中,我们不会有任何新的变化,甚至市场消失不存在了,因为每个行业五千多个企业,每个企业干了坏事没人记得你,所以市场就不可能有信任,市场不可能有信任市场本身就没有了。所以完全竞争是经济学的标杆,但是这个标杆丈量出来的东西一定会出问题,这个尺子本身出问题了,你要量高度、量长度、量宽度,最后都是有问题的。
接着我们思考经济学研究什么,亚当斯密研究经济怎么发展、财富怎么创造,国富论就是财富的本质和研究。到新古典研究资源配置、研究均衡、研究稳定,我们在数学上做得非常美,但是意义不是很大,或者可能是用封建社会的眼光看待市场经济一样,它是完全静态的东西。还有认为经济是研究交换和配置,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觉得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合作。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人类最好的合作制度,人类从古到今就是跟人合作,动物界也有很多合作,但是传统人类合作只是在少数熟人之间合作,不可能是陌生人之间合作,更不可能是全球范围合作。今天的市场是全球范围的合作,我们消费的东西可能来自非常远的地方,不知道的地方,我们根本不认识那些生产者,但是我们信得过、我们敢买。所以,经济就是研究合作,特别是研究市场如何使人类达到如此程度的合作,这时候这种分工、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企业家精神,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可以说没有企业家精神人们不可能达到,每个市场开发都是企业家精神做出来的,包括信任、组织、制度、法律、社会、规范,都纳入研究视野。如果仅仅把经济学界定为研究给定资源有效配置方法就特别窄,市场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生产可行性边界不断往外推,而不是在生产可行性给定的情况下怎么选择。这是我在书里边的一个建议。
有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首先,如果研究市场理论不能解释企业家,就不能叫市场经济;第二,三种市场失灵理论,垄断的市场失灵、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全部是错误的。强调一下信息不对称这比较新,也是史蒂格里茨教授比较自豪的,因为他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我证明完全不是,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本质,为什么?市场、分工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有市场就有信息不对称,而市场可以由小多到大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声誉机制,这个声誉机制和企业的制度有关。我不断强调我们要正确理解企业,科斯企业理解也有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替代物,我认为企业是市场运作方式,不是因为市场交易成本高需要企业,而是有了企业以后市场交易费用才能降低下来,这一点我们要突破。还有一点,包括亚当斯密也反对大企业,反垄断法就是反对大企业,但是如果没有大企业,市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因为没有信任。每个行业有几个企业的时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来,交易费用才能降下来,交易变得更大范围。这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贡献,就是真正理解企业是什么,企业在市场当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第三,我特别强调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在我书里面专门有一章,就是最后一章。我认为这个理论目前是最好的解释商业周期或者经济波动的理论。当然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包括增长模式问题,如果增长模式不把企业家纳入进去,无论是新古典还是现在所谓的内生增长的,都没有人。投资重要,但是他不说谁投资,其实谁投资比投资重要得多,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投资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的,包括我们应该学过多的关注在物质利益方面,在我书里面很多也是以这个衡量,但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利益,理念为什么重要?即使你追求利益,但是你也要靠理论的理解,什么是你的利益?按照传统理论假设的话,经济学家毫无用处,因为有没有你们这些人,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决策。我们经济学的价值就是理解这些理念,这就是我们对经济学假设本身提出的一些问题。
我还想说一句,我采纳了很多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但是也不是说奥地利学派就能够替代,奥地利学派提出的所有挑战,有生命力的主流经济学都要回答。目前很难有一个全新的体系,因为至少100多年来新古典经济学家不断耕耘,每个人都陷得很深,都病入膏肓,没有三十年、五十年没有办法,至少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新的体系完全替代它。但是,不等于我们可以无动于衷,不等于计划经济实验彻底失败之后经济学什么也没有发生,还是按照原来的。我反复强调这太值得思考,那么大一个大灾难,只有寥寥几个经济学家在反对它,大部分经济学家感觉它还行。这就是整个范式出问题,我认为从理论的角度来讲,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是有关市场最好的理论,因为他把市场当作一个过程,而不是均衡状态,他把市场当成企业家不断创造、生产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如果理解了这个,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一概不成立了。
所以我希望我这本书能够引起大家思考,我自己也在继续思考,以后希望不断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