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雪域浓墨重彩 豪写中华天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首展追记

  ■ 本报记者 李丙驹

  Ⅰ核心提示Ⅰ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读《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让人就生出这种既荡气回肠又刻骨铭心的感受。就画而论,徐悲鸿大师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读《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觉得其深谙徐氏章法,而《大美西藏》更出其右之处,则是磅礴壮丽的气势。因为,无论从历史时代的高度抑或文学艺术的角度,《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都是一首经天纬地的史诗!

  一位“国画诗人”写道:“我用画笔构绘出行云流水的河山,用颜色闪耀出天地万物的生命,用着炫墨的纸张,将心印在纸上。”读了《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后,记者“将心印在纸上”,将激情荡漾在心中。想起前不久在西藏参加《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首展(以下简称“首展”)的日子,多次进藏的记者至今魂牵梦绕,对景难排……

  当然,应该首先提及的是此次“首展”的赞助商之一——西藏云彩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万峰先生。这位正在与其他几家企业一起积极筹建“中国企业家援藏慈善基金会”、憨厚壮实的河南人,真诚邀请作为“老西藏”的记者进藏参加“首展”盛事,又一次让记者体验了“西藏情缘”的喜悦与欢欣。而“首展”带给记者的感动与收获,远远超出了一次画展的范畴,使记者从一幅“篮球场一般大”的画作里,再次领略了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江山如此多娇》

  到《大美西藏》

  

  在记者的记忆中,对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大厅那幅《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印象深刻:它高7米,宽10米,是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时,由国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创作完成的。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也引人入胜——1959年春,为了迎接建国10周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在人民大会堂北门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悬挂一幅巨幅国画,画面以表现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气魄为内容,绘制巨画的任务交给了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国画大师。两位老画家反复地设计画稿,每画一次都请周总理审阅。最后一次,周总理还转请毛主席提了修改意见。两位老画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修改后绘制的小样,毛泽东和周恩来看了都很满意,毛泽东还亲自给此画取名为《江山如此多娇》。

  抛“玉”引玉的目的,是要“引”出《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记者了解到,《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创作历时四年,由中国书画院院长陈鼎坤、副院长桑一田等26位画家集体创作完成。

  据西藏相关领导介绍,2011年6月,中国书画院为完成国务院新闻办等部委交办的《多彩中华——中国56个民族风情画卷》创作任务,由云南昆明出发,经滇藏线进藏采风写生,在拉萨市雪莲宾馆举行创作启动仪式。恰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期间,艺术家们由此产生了创作《大美西藏》巨幅国画的灵感。

  《多彩中华》于当年9月受联合国秘书长邀请在美国纽约隆重展出,极大鼓舞了艺术家们创作《大美西藏》的信心和热情。此后,先后又由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入藏,采风探访,研究学习,领会理解藏传文化,感受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雪山巍峨,江河澄澈,林海荡波,牛羊漫道,一幅幅人间盛景,一曲曲时代颂歌,都化作艺术家们笔下精湛优美的画图。

  《大美西藏》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宏伟,也反映了藏传文化的庄严神秘;不仅体现了西藏发展的历史,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西藏发展的现实。既有西藏悠久的历史性建筑,也有近年来全国各地为西藏援建的新兴地标。西藏人民勤劳勇敢、雪域高原的恢宏雄奇、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和谐幸福一一展现在长卷之中。

  记者在现场采访中得知,此次画展得到了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自治区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同志亲自审查作品,对画作深化主题,贴近生活,做出重要指示。主管宣传文化的马新民副书记,吴亚松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占堆等同志,也多次对作品的创作、展出进行具体安排部署。西藏文化艺术界的专家、艺术家们也对作品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作品更加贴近西藏的历史文化,全面反映了西藏沧桑巨变的社会现实。

  据相关领导介绍,《大美西藏》的核心灵魂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情系高原,心系西藏,与西藏各族人民心连心。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一个和谐稳定的西藏,民族团结的西藏,宗教和睦的西藏,民生改善的西藏,边疆巩固的西藏,生态良好的西藏,如雪山上升起的朝阳,绽放出耀眼的光华。西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光大道上,西藏的美丽富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道独特风景。

  创作组领导告诉记者,中国书画院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所震撼、所激励、所鼓舞,自2011年以来,由中国书画院院长陈鼎坤率领20多名国内最具实力的原创型画家,先后六次进入藏区采风写生。其间,自费驾汽车,跨三江,越戈壁,走访藏民,倾听民声。跋山涉水,历尽艰辛。4年多时间里,五万里路云和月。雪域高原的壮美与圣洁,西藏文化的神奇与厚重,西藏同胞的纯朴与善良,以及藏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画家,使他们在崇山峻岭和奔腾江河中酝酿灵感,在藏汉民族携手共进的伟大实践中迸发激情,在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中聚集力量,在神奇虔诚的藏传信仰中铸就信念,在感受汉藏民族空前团结的浓厚氛围中增强责任感。

  “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至此,《大美西藏》呼之欲出……

  

  没有艰辛的磨砺,

  哪来削铁如泥的剑锋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年逾花甲、直奔古稀的中国书画院院长陈鼎坤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创作《大美西藏》的“领头雁”。这位老当益壮的艺术家,拄着拐杖、承受着高原缺氧的煎熬,长达4年多时间带领着几十位优秀的书画家奔走写生在雪域高原。伟大的作品来源于伟大的人品。2011年6月,陈鼎坤院长率队20余人,历时一周来到拉萨。在拉萨期间,大家不顾高原反应,带着氧气袋,先后参观了布达拉宫,大召寺,哲蚌寺,罗布林卡,在布达拉宫广场,在八廓街头、拉萨河畔,创作团队成员,为这里的圣洁、虔诚、静穆、神秘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思考着。

  4年多来,陈鼎坤带领创作团队,先后百余人次走进西藏,学习领教西藏文化,进行采风写生。经历过飞石、泥石流、山体滑坡、阴雨连绵、泥泞道路、风雪交加、山高路滑等多种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的考验和威胁,但都没有阻挡住他们进藏的脚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强烈地震,当天正值陈鼎坤一行去西藏的途中,地震发生时车辆正行驶在鲁甸境内,大家都感觉到了强烈的震感,但没有一个人畏惧恐慌,大家依然固我,毫不犹豫,坚定前往。整整四个寒暑,陈鼎坤带领画家们,六易其稿,终于在今年9月完成创作。

  有一个细节令记者特别感动。《大美西藏》在深圳装裱期间,正值大暑三伏天,装裱车间是一处暂时空闲的车间,在南方炙热的烈日照射下,奇热难耐。年近古稀的陈鼎坤院长带着刚刚在上海华东医院诊断为脑梗的诊断书,不顾医生叮嘱,飞到深圳监督装裱。8月的一天,在室外39度,场地里近50度高温下,晕倒在地,被救护车送进医院。简单处置十余天,稍有缓解,又带着虚弱的身驱,飞往拉萨,商谈展览事宜。

  《大美西藏》高3米,长123米,画面总面积相当于一个篮球场大小。领袖群众,男女老幼,唱歌跳舞,悠闲郊游;机关学校,城镇乡村,经幡寺庙,田园牧场;河流湖泊,林地草甸,雪峰飞瀑,高山峡谷;奇花异草,家禽野兽,鸟虫燕雀,包罗万象。作品展现的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描绘的是雪域高原壮观神奇的自然风貌,讴歌的是藏族同胞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农奴到主人的历史性跨越,宣示的是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的壮丽画卷。这样一幅鸿篇巨制,凝聚了全体创作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据悉,参与创作的26位画家中有汉族、纳西族、蒙古族、满族、彝族、傣族、侗族等民族,本身就是民族团结的见证,贾宪悟、常发庭、张金玉、张胤蓉、熊式辉、黎友兴、李俊、郭晓冬、田学、邵大发、丁焕东等26位老师的名字也将与《大美西藏》一起长存于世。

  《大美西藏》于11月20日在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进行首展。记者看到,随着朱红色的帷幕缓缓拉开,恢宏壮丽、气势磅礴的《大美西藏》巨幅国画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人们迫不及待又井然有序地走到画前细细观赏。画前,60多岁的央金老阿妈感动得热泪盈眶,老阿妈双手合十,接连说了好几声“谢谢”,再默念着六字真言继续欣赏画作;10岁的丹增是四年级的学生,这天他和同学们跟着老师来参观《大美西藏》,“栩栩如生”四个字是《大美西藏》带给他的最直接的感受,也是他能想到的用来形容画作的最好的一个词。

  参观者一致认为,这是一幅饱含艺术家们对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道贺之情的上乘厚礼,凝聚了西藏和各族同胞兄弟对西藏美好未来的真诚祝愿,更是一幅寄托着世人对人间圣地大美西藏永恒大爱的精品力作,必将在西藏乃至中国美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望着自己辛勤耕耘的结晶,站在《大美西藏》画前的陈鼎坤院长动情地表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大亮点”,

  比《清明上河图》还“清明”

  

  问世于1000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北宋风俗画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属一级国宝的《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再看《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画作长123米、高3米、重300斤,采风31次、一年之内修改6次、主笔者26名、所用颜料1车……两相比较,各有千秋。画面中心位置是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前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簇拥着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画面来源于2011年7月习近平(时任国家副主席)率领中央代表团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通过这一画面,在西藏各族人民仍然沉浸在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欢乐热烈的氛围中,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回当年习近平主席代表党中央关怀慰问西藏各族人民的温暖回忆里。如今的拉萨,大街小巷彩旗飘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西藏各族人民心连心”、“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等大幅标语鲜艳夺目,艺术家们创作的画面与之交相辉映,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任与爱戴!

  据陈鼎坤院长介绍,堪称“一级国宝”的《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向人们展现出“七大亮点”——

  一、再唱山歌给党听。在《大美西藏》画作中心部分,采用浓墨重彩的笔触,以布达拉宫为背景,全景式地展现古城拉萨花团锦簇、雪域高原焕然一新、各族人民纵情歌唱的场景。重点描绘习近平主席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典活动中,与西藏各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的美好场景。借此表现,今天的西藏在党的领导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拥有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让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二、古老的信仰,神圣的寺庙。西藏各地遍布着大小各异的寺庙,是西藏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这些寺庙有扎什伦布寺、色拉寺、哲蚌寺、桑耶寺、甘丹寺等。以笔墨语言表现这部分见证沧桑历史的人文景观是此画的画眼所在,也是全画叙事的中心,其余部分和这一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三、祥和的环境,欢乐的气氛。画面的这一部分,主要用笔墨表现青藏高原这片神奇土地上神秘的自然景观,包括:苍苍莽莽的原始森林、富饶辽阔的牧区草场、纵横奔腾的江河、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的动物精灵和神奇植物。画面以变化交错的描绘,吸引人们通过艺术表现去撩开那神秘的面纱,从而一窥全貌。

  四、永恒的记忆——播撒智慧之光的人。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对西藏的政治、宗教、文化、历史有着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如为汉藏世代友好作出重大贡献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上世纪50年代和平解放西藏的解放军战士,为西藏修筑天路的工人等。

  五、圣洁的雪山,神往的土地。主要表现西藏美丽的雪山和圣湖,重点表现巍峨高大、气势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及世界屋脊峰珠穆朗玛峰。

  六、神奇的天路,发展的高原。主要表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那一条纵贯东西,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戈壁,跨过盐湖沼泽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以笔墨凸显天路具有世界海拔最高、铁路线最长的特点。以对铁路的表现,体现西藏不断繁荣昌盛、和谐发展的现状。

  七、璀璨的文明,多元的文化。这一部分重点以笔墨表现以建筑物为主的西藏文化象征符号,画作之中除表现布达拉宫之外,还表现了藏汉友好历史见证的大昭寺、关帝庙、清真寺等。

  行文至此,深情回放,旨在点赞为《大美西藏》作出奉献的各级领导及相关企业——

  2015年11月20日上午11时,由拉萨市委、市政府、中国书画院主办,拉萨市委宣传部承办,由上海至善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上海温州商会、西藏精正工程咨询管理公司、西藏云彩酒店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协办的《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巨幅国画展开幕式,在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展览将历时4天,免费供美术爱好者和广大群众参观。这次展览由拉萨市委、市政府和我们中国书画院联合主办。画展进行4天后,《中国梦·西藏行——大美西藏》将开始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重点城市的巡展。届时,更多的观众将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