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末省委省政府提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来,四川银监局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把战略实施与银行业监管重心工作相结合,每年在全省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题部署,专门出台《四川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等制度,督导全省银行业机构迅速跟进、主动适应、突出特色、强化创新,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激发四川经济多点多极发展的动力和潜力。
一是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夯实全省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省银行业机构紧紧围绕多点多极发展战略,通过信贷支持输送发展动力。3年来,全省银行业机构主动争取信贷增量、盘活存量,信贷投放量实现稳步增长。9月末全省贷款余额3.83万亿元,连续三年全国排名第七;新增贷款1.2万亿元,年平均增速13.33%,是2012年增速的1.46倍。其中,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领域和重点项目贷款余额1.2万亿元,占贷款总余额的31.32%;支持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余额69.04亿元;涉农企业贷款余额8506.54亿元,较2012年末增加3230.81亿元,增幅61.2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059.97亿元,比2012年末增加1771.20亿元,增幅77.39%。
二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助推市(州)形成经济梯队实现多点发展。引导全省银行业机构结合各市(州)实际情况,不断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逐渐缩小信贷投放地域差异,助推持续巩固发展成都首位城市地位,全力支持四川全域全面发展。创新支持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相继推出了“四权”抵押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专业合作社+农户、失地农民贷款、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等涉农信贷产品数十种,累计发放“四权”抵押贷款65.35亿元;向10万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贷款62.66亿元;支持青年创业贷款40.94亿元。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探索开发了金融仓储、“六方合作+保险”、“信贷工厂”等批量化信贷业务模式;陆续推出了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应收账款、仓单(提单)、股权、知识产权质押和小企业展业通、贸易融资链、国际物流等信贷产品。稳步开展投资银行创新业务,南充商行和成都银行已成功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27.63亿元,乐山商行成功发行“三农”金融债25亿元。截至9月末,成都地区信贷投放量保持持续增长,贷款余额2.0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31%;各市(州)信贷投放量不断加大,贷款余额1.74万亿元,占比较2012年末提升9个百分点,已上升至45.5%。
三是不断提升新兴增长极信贷投放,助推形成竞相发展、竞相跨越的合理发展局面。在川东北地区,督促重点支持培育依托优势资源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新型城市化建设。9月末巴中市信贷增速为28.7%,是成都市信贷增速的3.3倍;南充市贷款总额较年初增长230亿元,增量仅次于成都市。在川南地区,督促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契机,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9月末自贡、宜宾、泸州的信贷增速分别为14.4%、13%、12.9%,大大高于全省9.6%的信贷平均增速。在攀西地区,督导支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并转化区域资源优势。9月末攀枝花、雅安信贷增速逐步提升至8.5%、8.9%,与成都信贷增速基本持平。
四是不断强化底部基础金融服务,助推县域经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全面有序推进银行改革,推动28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新设村镇银行12家。重点提升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9月末全省法人银行业机构资本金总额711.52亿元,是2012年末的1.57倍;整体资本充足率13.86%,较2012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26.14%,较2012年末上升60.93个百分点,远高于监管指标要求。目前全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52家,覆盖72个县,其中27家位于地震灾区、8家位于国定贫困县。引导下沉银行机构网点,有效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3年来在20个市(州)新增营业网点304个,占全省新增总量的63.3%,其中,大型银行网点26个,股份制银行网点58个,城商行网点97个,农合机构53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0个。督促做好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作,基础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减少了2060个,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扎实推进金融扶贫攻坚,制定银行业支持帮扶5年行动计划,持续做好金融服务“新村新寨”、“巴山新居”、农民专合社工作。9月末贫困县贷款余额4421.7亿元,比年初增长11.03%,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四川银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