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民营经济与影子银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困难

  

  在我国,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国有民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类型。

  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民营经济曾一度在我国消失,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受益于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民营经济得以复兴、成长和壮大,并且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

  具有明晰的产权。产权是指财产的权利,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民营经济中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企业形式因为其对全部财产拥有独立支配的权利,具有所有权和归属权的排他性,因此都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这样就可以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民营经济灵活的经营机制是建立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和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的基础之上,具有高度灵活的经营决策权、高度灵活的资产支配权、高度灵活的用人选择权、高度灵活的内部分配权,根据市场的竞争环节,灵活应变,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寻求最好的发展机会,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民营企业由于受到外在的和自身的激励与压力,能产生创新的欲望和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活动都是以该创新主体的利益为中心,因为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的多寡直接影响着企业创新的动力大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不断增加利润。正是这种创新动力,促使民营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市场价值,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具有强大的动力机制。民营经济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要面对外部强大的市场压力。一般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和资金等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促使企业自身不断创新,以改进和完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使市场压力转化为市场动力。第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首选目标。因此这个终极目标也成为企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第三,企业内部有较强的激励机制。由于产权关系明晰,民营企业具有高度的自主用人选择权和内部分配权,因此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使用和储备人才,激励人才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在分配上按贡献大小作为评判标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就业规模、产出总量和市场占有份额等角度分析,再过10年左右,民营经济部门将占居重要地位。到2020年,民营经济很可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当前,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过去30年的高污染、高能耗、低要素成本(劳动成本低、环保成本低、利率低、土地价格低、原材料低)、低经济附加值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发展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艰难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面临市场准入限制、财税金融政策扶持不公平、发展环境不宽松等不利因素,难以获得政府、国有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之前的优势变成劣势,加之民营企业大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起点较低,管理模式落后,科技含量偏低,竞争力较弱,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民营企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民营企业急需政府各项政策、资源扶持,尤其是财政、金融大力支持,以解燃眉之急,渡过难关,但在目前国有经济占据大部分银行资源的金融体系下,民营经济很难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有力支持,通过其他途径直接或间接融资,获取急需的发展资金,成为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与无奈之举。因此,民营企业与能提供资金的传统商业银行之外的影子银行牵手联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现状

  

  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刺激中,各地项目“大干快上”,但2011年随着通胀迅速反弹,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行政调控,打乱了经济上行周期中政府、企业的加杠杆行为。由于正规金融渠道资金迅速收紧,倒逼影子银行快速发展: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后,企业资金链收紧,被迫寻求资金救急;另一方面,走高的通胀和提速的利率市朝进程促使私人部门存款离开银行体系,寻求更高回报。

  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和信贷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影子银行实质上是承担了一个连接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运作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影子银行仍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相对原始的信用扩张机制,

  以融资工具来统计影子银行规模,包含信托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债券等信用类金融工具和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据测算,截至2012年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占2012年GDP55.4%,占存款余额的32.3%。

  影子银行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金融发展深化的结果,并不完全金融风险的上升,而中国独有的三角债、隐形担保问题虽未计入统计,但风险不容忽视。

  

  三、民营经济、影子银行互为需求、相互促进

  

  目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发展,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外部的帮助与扶持,尤其是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在我国金融、行政领域逐步改革,大力促进民营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利条件下,尽可能争取各种形式的政府资金支持,同时,民营企业需要主动借助市场化的金融手段、工具,获取急需的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及时配置生产资料,维持正常经营运作,谋求生存发展。

  现阶段,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经营优势,创造更高的经营效率,实现更高的盈利能力,通过市场化手段,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围内,以更高的回报吸引资金供给方,实现直接、或间接融资(PE、信托、民间借贷等),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有效缓解经营压力,从而实现持续发展。有需求就有供给,形成市场。因此,在一定时期,民营企业离不开影子银行的支持,影子银行有生存的土壤,因为服务民营企业而实现发展。

  另一方面,相比银行更高的资金成本,会显然加重企业的经营负担,加大盈利压力。如果经营不善,不能通过其他方面有效对冲不利,或难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经营难以为继,则容易导致投入资金沉没,对提供资金的影子银行造成损失。

  从影子银行来看,经济下行中企业经营现金流改善乏力导致的违约事件是最大的风险。实践中,虽然在理财产品中有运作不透明、短借长贷等期限错配问题,但考虑以下原因,正常而言风险仍然基本可控:其一,央行依然会通过频繁逆回购资金投放来稳定短期利率,同时央行和政府对于整个银行体系仍存在隐形担保;其二,从资产池来看考虑到房地产企业现金流转好,地方政府对于投资项目担保存在,系统性冲击有限;其三,作为低收益存款的替代,理财产品的发展本身是趋势性的,资金回报仍较管制利率存在溢价,这使得资金来源会相对稳定。

  因此,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应该基于更宏观的视野,首先,其发展和存在反映了中国目前存在的金融体制的弊端,以及实际负利率等实际问题,因此全盘否认其发展,并不可取。另一方面,其存在的风险可能并不是很多人关心的高利率对企业的侵蚀问题那么简单,而是其非机构化、非专业化以及非信用化导致的风险过度扩散问题。

  不可否认,影子银行汲养民营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发展之时,同时也借助各种金融创新工具,源源不断为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供应了巨额资金,部分实际上成为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工具与通道,无形中吹大了政府债务杠杆,助涨了资产泡沫,影响了宏观调控,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近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庞大的金融体系正在与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产生某种背离。一边是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创新高,非信贷融资高速膨胀;另一边则是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速的连续放缓;同时,资金市场利率高居不下,银行间市场shibor利率全线飙升,降准呼声一浪高过一浪。2013年6月份以来,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折射出中国货币政策的某种困境,这种“货币空转”现象部分又归因于让人捉摸不透的宏观经济走势。

  这种货币政策价格和数量指标的脱节实际上反映了经济结构的矛盾,源于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对资金的需求旺盛,而对这两个部门而言,当前的实际利率并不高,大量资金得以流入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而对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整个实体企业而言,本就微弱的盈利能力很难承受居高不下的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货币空转,即“融资热、实体冷”现象。当前的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扩张更多带来中长期的金融风险的累积,而不是对实体经济的拉动。

  针对这些情况,国务院近期常务会议重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排查和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有效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顶住压力继续调结构,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

  银监会最新也专文强调银行要防范外部传染风险,实际上对准的就是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民间借贷等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总之,对民营企业而言,影子银行是其获取资金方式的有益补充,获得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对影子银行而言,民营企业是其服务的重要对象,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作为市场经济重要主体的民营企业,通过市场价格获得金融资源,本质上是资金成本市场化的结果,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影子银行平台实现有效配置。民营企业、影子银行互为需求。影子银行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反过来,一些民营企业可能成为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促进其发展、壮大。

  归根结底,把控风险,稳健运作,才能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虽然民营企业与影子银行联姻,有无奈的成分,但如果能通过适当的引导,规范影子银行体系,更好的作为间接融资的一个补充为实体经济服务,实际上是个“多赢”的结果。

  着眼未来,为使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成为金融改革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根本上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银行信贷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需要建立影子银行的监控体系,加强影子银行体系透明度,建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防火墙,对银行体系内的影子银行活动和体系外的差异化处理。积极清理整顿中高风险领域影子银行的渗透,尤其是政府融资平台和产能过剩领域。对于民间借贷体系,适度容忍其风险,从过去重“堵”转向重“疏”,强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让“影子”走出灰色地带,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