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5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海缆下海难 缆企有斩获仍需突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神秘莫测的海洋蕴藏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孕育着世间万物,瞬间万变的海啸、台风等灾害也频频重创人类。为此,人类开始了探索海洋资源、观测海洋变化的道路。经过十年发展,海底观测技术已成为海洋学界当前最热的话题。

  海底观测网由光电缆、基站、传感器和观测仪器等组成,实际上相当于把陆地实验室“搬进”海底。科学家可以通过声学设备、水下质谱仪、微型基因组探头以及海底井下实验装置、海底化学与生物学实验室等,来监测海底地震,实时观测“海底下的海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实现实时观测。

  “因为海水含盐量高的特性会腐蚀机器设备,一些自然灾害又会使地质、海底变形拉断电缆,这就对项目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所需要的水声探测等关键设备现多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翦知湣教授表示,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意义重大,但是建设过程却并不容易。

  首先,海缆工程是一门具有极高科学含量的技术活。海底光通信系统的建设只能由具备系统集成能力、产业链整合及系统设计能力的相关海缆企业来完成。尽管有中天科技这样的国内顶尖海缆公司参与到海底观测网核心部件的建设中来,但即使是海缆,也面临着“难下海”的难题。

  其次,国内海缆企业基本没有“话语权”。经过多年努力,2012年华为海洋实现首次盈利,标志这华为海洋已占据国际海底光通信市场领域一席之地。我国目前也仅有华为海洋一家海底光通信系统综合提供商,具备承担国际海底光通信系统建设的能力。

  再者,海缆建设条块化分割,不利于走向国际。目前,国际市场采用通信设备总包商、光缆制造企业及施工单位共同合作的海缆建设模式,而我国海缆建设采用条块化分割模式,由设计院与运营商进行前期论证和线路设计,由海缆制造企业提供海缆与附件,由海缆施工单位敷设,再由业主或运营商进行系统集成。这种模式不利于整合系统集成能力,不利于形成一到两家实力雄厚的海缆系统集成商,更不利于中国海缆系统走向国际。

  同时,深海光缆“走出去”受到钳制。国际深海光缆每年的铺设量就达到近万公里的规模。然而,由于技术、设备以及设计施工能力仍存在不足导致我国深海光缆系统得不到国际运营商的认可和信任。深海光缆市场一直被跨国公司垄断,对国际深海光缆通信干线,中国企业仍受到钳制,至今未能涉及。

  虽然海缆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但努力实施海底观测网节点装备的国产化,并通过集成创新,将为未来我国针对资源勘查和环境监测的深海海底观测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陈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