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资银行下海快转型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特约记者 邹德萍 报道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在海外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虽对中资银行构成了挑战,但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中,海外业务的转型与发展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在金融危机“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事关中资银行今后海外可持续发展。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异常活跃

  在过去的6年中,应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最活跃的时期,据统计显示,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为主要中资银行,从2007年到2012年,共进行了13起海外并购,仅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就在8月和12月,先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的股权,后以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中国银行于2007年11月,以39.5亿港元收购东亚银行4.94%的股份,国家开发银行在2007年7月,以22亿欧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持股比例为3.1%,2007年10月,中国民生银行宣布分三步收购美国联合银行20%股权,并最终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先期收购9.9%的股权,这是国开和民生两行至今唯一的海外并购,也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最多的一年,并购总额换算成人民币高达近700亿。

  然而,就在2008年,中资银行又进行了三起海外并购,按时间顺序分别为6月中国招商银行以每股156.5港元现金收购永隆银行53.1%的股权,总额达193亿港元;7月份,中国银行仅以6000万元人民币,成功收购瑞士和瑞达基金公司30%的股份,时隔两个月,9月份,中行又以23亿元人民币,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20%股权。去年发生的收购案是在5月份,由中国工商银行以1.4亿美元,收购东亚银行在美子行80%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6年间13起海外并购,中国工商银行占据6起。

  根据国家商务部网站和中国工商银行各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同样在2007年到2012年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量,由2007年的每年220亿美元增加到近800亿美元,而中国工商银行海外经营网点也由2007年的100多个增加到近400个,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多,中资银行的发展机会就越多,海外并购异常活跃的背后,其实就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大盘”的最好展示。

  抓住机遇把“外行”变“内行”

  这里不得不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最近,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署了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磅的中英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今年3月,澳大利亚也与中国达成货币直接兑换协议。近年来,人民币相关业务创新活跃,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产品种类和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人民币直接兑换外币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全面、深刻地影响到中资银行的海外运营,为中资银行实现海外业务转型、提升盈利能力开辟新空间。作为人民币流出和回流的重要载体,中资银行可以依托人民币国际化,发挥比较优势,在全球金融治理新框架下培育新竞争力。

  中资银行对中国的市场、政策和监管环境更了解,能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专业化的人民币产品和服务。以贸易融资为基础,中资银行创新了多种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如人民币转汇款、人民币协议付款和跨境组合产品等,有效满足了海外中资企业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需求。2012年中报显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海外资产和净利润增速均大幅高于国内水平。各大国有银行海外新设机构和并购的步伐近几年明显加快,其它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也加入了国际化行列。

  但我们看到的是,目前的中资银行在全球化布局中,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海外网点数目、海外从业人员数量和海外资产规模上,还没有把走出去的中资银行,尽快由“外行”转变为“内行”,因为真正的全球视角、全球市场、全球资源还没能真正进入中资银行的“法眼”。如果要看有没有把“外行”变成“内行”,就看中资银行海外业务中的企业客户构成和经营份额比例,不错,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了,中资银行业务也会增加,但如果把发展眼光仅仅满足于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服务,那么,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顶多只能说是某某银行的海外营业点,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支行和面向全球、服务世界的银行,也使“走出去”战略大打折扣。

  这次国内“钱荒”风波虽然逐渐平息,但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海外业务影响甚微,无论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来看,中资银行海外业务融入当地、服务百姓成为“走出去”后走得稳的“压舱石”。在这方面,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做得比较好,目前伦敦分行的公司客户之中,当地企业已经超过半数,英国石油、英国航空、壳牌等现在都是中银伦敦的客户;个人客户也不再只是华人华侨,规模日益增长的留学生和中国务工人员也成为其重点服务对象。此外,中银伦敦与渣打、汇丰、花旗、美国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在银团贷款上建立合作关系。2007年,中银伦敦与总行成功承销了对英国“力拓集团”的银团贷款,大大提高了中国银行在国际银团贷款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地位。伦敦分行在欧非银团贷款市场上排名居中资银行首位。

  为了进一步打入当地主流市场,中银伦敦还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英国本地客户推出了按揭产品服务。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本地银行对该业务有所收缩,但市场需求热度未减,于是中银伦敦开始积极试水,对客户都是逐一审核资料和面谈,2013年,中银伦敦的投资按揭贷款业务连续第三次获得英国一家权威房地产机构颁发的金融奖项。

  中国工商银行当德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本地合作银行因为经营问题退出,工行法兰克福分行应邀加入,现在已经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合作银行,“这个例子说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有机会在当地的投资中做得更深、更加本地化”。同时,中资企业“走出去”,中资银行可以提供财务顾问等服务,更好地为中资企业服务,这与融入当地并行不悖,应是中资银行海外快速成长发展的两个羽翼,也是实现“外行”变“内行”华丽转身的两个着力点。

  破解业务模式单一难题

  中资银行在海外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也在推动中资银行海外业务的转型与发展。随着人民币向境外个人投资者开放,未来人民币资产有潜力成为组合投资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资银行可以挖掘这一需求,因地因客实行错位竟争,在海外零售业务方面有更大作为,也可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破解海外业务模式单一难题一个突破口。

  国内业务多元化是银行进行海外业务创新的基础。但是,由于过去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够发达,中资银行缺乏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相关经验和资源,国内融资结构单一掣肘银行海外业务的创新发展。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资银行国际化面临多重机遇。首先,中资企业“走出去”提速。随着中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中资企业对银行提出了多元化、综合性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这夯实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客户基础。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人民币相关业务创新活跃。同时,海外市场环境变化。危机后,大型欧美银行纷纷“去杠杆”,西方国家降低对外国银行的准入门槛,这给我国资金实力较强的银行留下海外扩张的机会。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互动日益增多,外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成为中资银行的重要借鉴。为了有效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是中资银行在当前国际化转折期的主旋律,有关专家认为,中资银行应从三个方面着力应对。

  第一,立足于国内业务,练好自身基本功。中资银行国际化需要破解海外业务模式单一的难题,而进行海外业务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内业务多元化发展,跟国际接轨已经喊了多少年了,但回过头来看,我们银行实行了有选择性的接轨,并没有真正从有利于中资银行全面可持续上实行接轨,多数是在收费项目上接了轨,当然还有涉及到国家政策层面的东西,不是银行所能“接轨”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债务资本市场大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存量已经突破5万亿元,市场结构更加优化,备付金储备更加充足,制度建设更加完善。中资银行应充分利用好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自身海外业务创新积累经验和资源。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为中资银行实现业务多元化创造有利条件,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上下功夫。此外,银行还需加强和完善自身内部治理及风险管理水平,以应对国际监管环境日益复杂的挑战。

  第二,顺应开放性战略,加强本土化发展。中资银行全球化布局应着眼于中资企业“走出去”、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开放性战略,顺势而为。在开放性战略的大框架内,中资银行国际化应采取“追随客户”策略,为中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分散市场风险,融入落地国的“本土化”发展,向当地民众需求业务方向发展,也为全球化、一体化展开金融创新实践,走出一条中资银行海外发展新路子。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资银行应加强人民币相关产品创新,在国际化发展中把握主动权。在东道国市场上,中资银行应致力于提高本土化经营水平,完善与当地银行的人才交流机制,根据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人才配置,这也是化解风险,提高海外业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不再走揽存“傍大款”老路,好好利用互联网。国内所有银行都在做同一件事,都在拉存款,都在“傍大款”,其实占了大约社会总量的20%,其余80%的客户因小而不愿做,结果互联网做了,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信用体系,传统存代汇输给互联网,新的业务不能再输了,中资银行更不可用国内思路去海外业务。创新有时候就被逼出来,只有“绝地重生”,才能改变“温水青蛙”,需要研究和深入思考。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实现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并进而向储备货币的转变,以及人民币适用范围从周边向区域并最终向全球拓展。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相关产品需要进一步创新,中资银行需要推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民币资产和业务模式,成为展示中资银行形象的窗口。

  应完善中资银行海外风险管理

  中资银行“走出去”并不是近几年的事,国际化已经走过近百年历程。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资银行海外发展轨迹,但也给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海外并购在银行和企业间不断上演“连续剧”,大有中国“购全球”的架势,如果仅仅陶醉于量的增加,被热火朝天的表象所遮望眼,就看不到背后潜在的风险,就会因没有“未雨绸缪”,而坐失“走得稳、走得好”的良机。特别要注意,因制度不合理导致金融另类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的所谓创新的教训太大了。

  我们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方面,我国政府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开放性战略的整体部署;另一方面,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加。中资银行海外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监管环境更加复杂。金融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推出《巴塞尔协议Ⅲ》以强化对银行业监管,全球层面的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机制改革也正全面推进。7月2日,美联储批准资本金监管新规,可能对金融改革和监管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基于国家层面的监管环境更加复杂,例如,美国和英国都出台了相关监管规定以加强对外资银行在本国经营的监管。这些针对银行业监管的改革将对银行海外业务的扩张产生重要影响,银行国际化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监管环境的变化。此外,随着银行国际化进入高级阶段,金融市场产品和规则的复杂性对国际化人才提出更高要求。7月2日,美联储批准了这项协议,资本金监管新规出现重大进展,被专家认为,此举具有里程碑事件。三是未来银行海外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素质。他们需要对复杂金融产品、交易结构设计和法律规则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能将母行文化融入业务实践。监管环境越来越严,中资银行应对的最好办法就是入乡随俗,“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新的业界规则,确保依法合规经营”。随着伦敦建设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伦敦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代表之一,中银伦敦已率先向当地市场推出了全系列人民币产品。未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漫漫征途中,中资银行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资本项下的人民币业务创新比经常项下具有更大活力和潜力。香港、新加坡、伦敦、卢森堡等离岸人民币交易活跃的市场基础设施完善、监管制度宽松,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也为海外风险管控更有效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宽松来发展,风险管控更不能建立或等待别人宽松环境上,必须有我们自己一套管控海外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对相关制度也应修改完善,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中资银行只有在应变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在创新中创特色,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中资银行海外发展应有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