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生/文
『编者按』
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玄机?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最残酷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
作者黄生从事货币研究17年,长期在金融领域搏杀,通过《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告诉读者钓鱼岛争端背后的真相,抽丝剥茧的从逻辑的角度,从货币的角度,让你看懂这一切。这不是阴谋论,而是逻辑论,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
默克尔到访
就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盟内部争吵不休的时候,2012年8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这是她2012年第二次到中国访问。很少有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一年之内两次出访一个国家,这意味着这次访问肯定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
这次德国代表团包括副总理和7位内阁大臣在内,是中德外交史上最大的代表团,温家宝和默克尔共同主持了两国政府间的第二轮磋商,双方着重就贸易、欧债危机和叙利亚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双方还签署了10多项的合作协议,合作范围涵盖了贸易、科技、文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除了上面的常规访问议题外,默克尔访问中国的目的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默克尔游说中国购买欧盟的债券。欧债危机使得欧盟一些主权国家的债券无法发行,如果寻求不到足够的买家,可能会导致债券违约,欧盟央行将被迫开动印钞机,承接债券,但这又会导致通货膨胀,使欧盟雪上加霜,经济更加举步维艰。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有超过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中国支持并购买欧盟的债券,将会使欧债危机有一定缓解。因此,默克尔很自然地将目光对准了中国。
二是寻求中国对德国的支持。在欧盟内部对于救治问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德国虽然提出过一些解决方法,但在欧盟内部却受到广泛的抵触。德国不得不寻求外部支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国寻求中国的支持就理所当然。如果中国在购买欧盟债券参与解决欧债危机的同时,和德国一道提出相同的条件,将大大增强德国解决问题的话语权。同时,由于持续近三年的危机显示出了扩散的迹象,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国也将德国视为解决危机的重要的参与者,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各取所需成为关键。
三是德国希望中国加大对德国的进口,确保德国经济增长。欧盟内部债务危机国已经开始在财政上实施紧缩政策,导致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出口大幅度下滑,而德国以前的出口主要依赖欧盟其他国家,这样一来,德国也面临因欧债危机带来的出口困境。因此德国要维持高出口,降低对欧盟其他国的出口依赖,确保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不得不寄希望于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如果获得了中国的出口支持,那对饱受欧债危机影响的德国无疑是雪中送炭。
外交从来都是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的。默克尔访问中国,有着自己的目的,中国也不例外,除了寻求常规的经济利益外,还有就是希望获得德国的支持使人民币国际化。在默克尔访问中国期间,两国政府发表了一个声明。声明指出支持双边贸易使用人民币和欧元,这几乎是一个联合抗衡美元的声明。
希拉里到访
默克尔刚一离开中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紧接着赶到。希拉里的这次访华与2012年5月的例行常规造访不同,这次访问显得更为突然,因为之前美国国务院“一反常态”地未对此行程进行过多地强调。
8月2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宣布了希拉里这次访华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在东海问题上,比如中日间争端,这次也会被讨论吗?”发言人纽兰说道:“我们已呼吁日韩合作解决纠纷,与中国合作解决纠纷,我们到那里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但在当天提到钓鱼岛问题时,纽兰将钓鱼岛表述为“SENKAKUS”,这一发音正是日语“尖阁”发音英文复数形式,即日本当局对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的称谓。这引起国际上媒体的纷纷议论,日本《产经新闻》臆测称,由此可见,美已将日本对钓鱼岛称谓定为其“正式名称”,美或已认定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是“日本领土”。
尽管纽兰重申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适用对象,但她同时强调,在钓鱼岛问题上,美不会采取特定立场。如果将钓鱼岛作为日美防御防卫的适用对象,那么“不采取特定立场”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事实上这等于美国承认了钓鱼岛为日本领土,并提供军事保护,这也才使得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有恃无恐。
希拉里为什么突然临时决定访问中国呢?因为美国有许多问题需要与中国磋商,这除了有政治问题外,还有明确的经济问题。一是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严重,矛盾有进一步升级的可能性。到底钓鱼岛问题最终会如何演化?美国的立场如何?美国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交易对价?这些都是双方要探讨的问题。二是美国即将实施第三次量化宽松(QE3),趁钓鱼岛问题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进行大规模的宽松货币政策并购买美国债券以支持美国经济复苏。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与美国背道而驰,就会使国际资本流出美国,并流向中国,这将严重阻碍美国经济的复苏。三是美国担心中、德结盟会导致美元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希拉里必须出手阻止这种结盟的发生,否则也不会默克尔前脚刚走,希拉里后脚就跟进。四是南海问题。中国在南海与菲律宾发生领土争端。同时,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日益紧密,已经威胁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南海领土问题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五是中美近来在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在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分歧,消除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分歧也是希拉里此行的目的。
根据各种公开的信息分析,希拉里此次中国之行并未取得任何实质突破,双方在叙利亚和南海问题上分歧依然很大。而在大家非常关心的钓鱼岛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对外没有公布任何的信息,也未就此发布新闻。对于美国希望中国实施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更是讳莫如深。
日本副外相的特殊使命
在希拉里即将到中国时,日本副外相山口壮于2012年8月28日晚先行抵达北京。此时,美国、日本、中国的共同焦点是钓鱼岛。颇为神秘的是,山口壮在2012年8月28日晚9时左右抵达后下榻酒店,谢绝一切媒体访问。在北京几天时间里,山口壮就钓鱼岛问题与中国政府进行了协商,并递交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写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笔信。访华前虽然野田曾对日媒表示将就如何防止“登岛”事件再度发生等问题与中方协商,但除当事人外,没有人知道野田给胡锦涛写信的内容。然而根据日媒报道,野田写给胡锦涛的信中呼吁中日建立冷静的对话渠道,现实却没有迹象显示日本钓鱼岛“国有化”的策略将发生改变。
从客观分析来看,日媒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接下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及民间的强烈反对,继续悍然购岛,可见信的内容并不包含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反思和软化立场,而是保持了过去的一贯作风。
美国遏制中国和人民币国际化
在访华并未取得实质成果后,希拉里6日早晨抵达东帝汶进行短暂访问。作为首位访问东帝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远万里光顾这个亚洲贫穷小国,颇受外界高度关注。
东帝汶有何神奇之处,能吸引美国国务卿光顾呢?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媒体是如何看待希拉里的东帝汶和文莱之行的吧。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认为,希拉里对东帝汶访问的背景是,当前美国和中国争夺亚洲地区影响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东帝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东帝汶是2002年才从印尼独立出来的东南亚岛国,西部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持续几十年的战争,令东帝汶成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超过40%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但全球领导人始终在关注东帝汶,一部分原因是该国具备能源、旅游、咖啡和大米种植园的投资潜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靠近中美两国的战略区域。美国国务院此前说,希拉里访问东帝汶期间将强调美方对东帝汶的支持。对于贫穷的国家,金钱外交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认为,东南亚各国在中美两大国间左右为难,它们显然更希望各大国保持合作与和平,而不是进行对抗。文章还指出,这些国家和美国并非没有矛盾,它们几乎都因这样那样的人权问题被美国一再批评。路透社也称,在东帝汶谈论排除中国影响恐怕是不明智的,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当地的投资项目更大更重要,东帝汶人则希望看到中美联手在当地进行投资和开发。
“维基解密”公布的2008年美国外交电文显示,美国对中国与东帝汶的接触日益频繁表示关切。电文显示中国对东帝汶的援助包括为东帝汶修建新外交部大楼和其他基础设施,提供不附带条件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政治问题专家林奇在提到希拉里访问东帝汶时表示,如果美国在澳驻军与牵制中国在东帝汶地区的影响力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关联,那么“这将是一个惊人的巧合”。因为东帝汶是距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最近的国家,而美国却要在达尔文港驻军。
泰国《曼谷邮报》分析,希拉里东南亚之旅的核心,是希望促成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形成统一战线”,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抗衡。那么希拉里东帝汶之行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背后的目的还是遏制中国和阻止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国际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中国这几年和东盟贸易发展迅猛,从最初的年贸易额不到100亿美元发展到2011年的3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5%,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即将超过4000亿美元,2013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发展迅猛。如果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用人民币结算的话,那就将美元从这个地区驱逐出去了,这将严重损害到美国的经济和货币利益,这是无论如何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阻止东盟和中国进一步走近,是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目标。
美国为什么选择在此时挑起货币战争
希拉里访华的意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想和中国做一次交易,拿南海和钓鱼岛等领土争议问题,逼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和进行货币宽松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但美国的政治、经济目的都没达成。一旦交易不成,美国则图穷匕见,继续让钓鱼岛问题发酵,愈演愈烈。
美国选择在2012年动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中国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挑战了美元的底线。中国和美国可以是合作、互利的关系,但这是建立在人民币不能挑战美元世界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基础上的。而2012年中国先后与巴西、澳大利亚等达成货币互换协议,并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并与德国达成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欧元、人民币结算的声明,等等,这些都动摇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一旦这个前提被打破,那么美国将对中国实施强力的遏制政策,必会用尽一切办法打压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是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经济复苏一直非常缓慢,GDP长期在百分之一点五左右徘徊,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这给奥巴马政府和美联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美联储通过印钞购买了大量的债券,如果在这期间美国经济还不能复苏,而美元的世界货币受到挑战,那么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将会破产,面临崩溃,因为美国所欠下的债务实在是过于庞大。为了避免灭顶之灾,美国必须打击任何敢于挑战美元的货币。
三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必须要有新的资本流入美国,通过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分析美联储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由危机前的约8000亿美元,大幅度扩张膨胀到现在的2.8万亿,增加两万亿,美国的货币供应M2由2008年底的8万亿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亿,也增加两万亿,美联储投放的是基础货币,衍生力最强,但衍生的货币跑到美国境外去了,必须将钱赶回美国,否则量化宽松货币就是一场梦,经济复苏也是一场梦。
美国需要来自欧洲、中国、日本的资本,因为这三个地方经济总量最大,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欧盟和美国都在争取这些资本。除了争取这些主权资本,美国还需要这些国家的富人资本和外资源源不断流入。当2012年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推出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针对中国,美国不惜挑起地区争端甚至是战争,引发这些地区的资本快速流入,来攫取巨大利益。
四是美国总统选举于2012年年底举行,在总统选举之前,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支持,对中国强硬的态度,往往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何况对中国的施压还带有很强的经济目的,因此,美国不惜挑起一场对人民币进行打压的货币战争,其手段不可谓不凶狠。在总统选举结束前,中国都将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钓鱼岛争端会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选择2012年对人民币动手,为什么要挑起黄岩岛、钓鱼岛冲突。美国在全球有两大鹰犬,非常凶猛,在欧洲是英国,打击欧元的战役中,它最积极;在亚太地区是日本。其实美国最先并不想让日本介入,而只想让菲律宾挑起黄岩岛领土争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一旦陷入狂热,就变得非常不理性,往往容易走极端。并且日本右翼分子也一直想借战争来摆脱长期以来仅仅是经济大国,而不是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命运,但这样一来就容易走火,不容易控制。但是没想到菲律宾不堪重用,中国用军舰和“胡萝卜”就打发了菲律宾,美国只好启用日本。因为中国和日本过去有着太多的仇恨,一旦启用日本,中日两国间一场大的冲突就难以避免。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中日的死结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是中国和日本的死结,挑动了这个死结,美国只要吹一口气,这两个国家就会斗得死去活来。怎么挑?用爱国主义绑架双方政府。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保钓运动瞬间将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点燃。
2012年8月15日下午,载有14名香港保钓人士的“启丰二号”保钓船进入钓鱼岛海域。下午4点22分,“启丰二号”船员表示,保钓船已靠岸,并且搁浅。船员准备登岛,宣示主权。船员称,日方船只曾先后多次撞向保钓船头,船身被撞烂,方向盘已损毁,要靠计算机导航,但所有船员安全。日方派出数十人在岛上戒备。
据香港保钓行动委员会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的消息,下午4点30分左右,7名保钓人士成功登上钓鱼岛。岛上约有40至50名日方防卫人员把守。
保钓人士称,他们登岛打算至少做到五件事:插国旗、唱国歌、放置中国电视机和收音机接收中国广播、拆日本灯塔、拾石头。
据日本媒体报道,在“启丰二号”靠岸后,7名保钓人士跳入海中,游上钓鱼岛岸边的礁石。随后,5名上岛人士被日方控制,五星红旗被抢夺。
北京时间2012年8月15日17点40分,日本海上保安厅对于想要驶离钓鱼岛的中方船只进行了拦截,并把船扣留住。14名保钓人士被日方带往冲绳本岛接受调查。日本警方和海上保安厅将在对保钓人士进行调查之后,决定移送检方进行进一步调查,或者交由入国管理局遣送回国。
据日本媒体报道,保钓人士并未反抗,双方没有人员受伤,日本警方收缴了保钓人士携带的国旗和条幅等物品。在被捕的14名中方人员中,有两人为媒体工作人员。
香港保钓人士被日本拘禁的消息一传到国内,一时间神州大地的民族爱国热情一下就被点燃,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游行示威。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2012年8月15日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并与日本外务省副大臣山口壮通电话,就日方在钓鱼岛非法抓扣中国公民一事提出严正交涉。傅莹重申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主权的立场,要求日方确保14位中国公民的安全并立即无条件放人。
据香港政府新闻网报道,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出席伦敦奥运会香港代表团的祝捷会后向媒体表示,他与港府驻台湾办事处和驻东京办事处,过去数天一直密切跟进事件发展,入境处人员已准备出发到东京,向香港居民提供协助。梁振英指出,当局亦一直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联络,无论特区或中央政府都会继续跟进,为包括香港居民在内的中国人员提供所有可提供的协助,而国家与香港居民对钓鱼岛的主权问题立场鲜明,就是钓鱼岛亘古以来都是中国领土。
就在钓鱼岛冲突愈演愈烈的时候,日本连续发生两起政府高官离奇去世的不幸消息。2012年9月10日下午,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被发现在东京的家里悬梁自尽,送到医院后死亡,享年73岁,东京警视厅判断为婚外情自杀。一个已进古稀之年的长者怎么可能为婚外情自杀?日本警方给出的理由不由让人觉得疑点重重。查看逝者的历史,大家就会发现这是一位生活作风严谨的长者,他一直致力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致力于中日货币互换,以及推动日本购买人民币债券等。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成功建立,人民币成为日本的储备货币,美国在东亚的势力范围将大大削弱,美元在东亚的霸权将会受到严重挑战。美国决不允许松下忠洋这样做!
9月13日上午8时许,日本候任驻华大使西宫伸一被发现昏倒在涩谷区的人行道上,被送去医院抢救。9月16日早上,日本候任驻华大使西宫伸一在医院去世,享年60岁,日本政府并没有公布死因。
在钓鱼岛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日本两位和中国有重大关系的高官,相继离奇在短时间内去世,这让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中日货币互换政策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不得不让人有更多的联想。
一场保钓运动点燃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各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然而事情过后,大家不妨冷静想一想,其实,在这个时候爆发的保钓运动一直有很多疑点,一是在十八大即将到来期间,各地都有维稳的政治意图,包括香港地区,中国在这个时候挑起钓鱼岛争端的概率微乎其微;二是在登钓鱼岛的人士中竟有长期反中亲美分子。在这场钓鱼岛争端中,美国有没有在背后捣鬼?这很值得推敲。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方面:日本二战后作为战败国,虽然有自卫队,但是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队,也没有军队指挥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是断然不敢采取购买钓鱼岛行动的。
美国是怎么支持日本的呢?仅从2012年9月12日日本访问美国的情况就可见端倪了。当时,访问美国的日本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前原诚司在会谈中向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说明了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经过,坎贝尔表示“能够理解”,双方还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此外,前原诚司还在华盛顿会晤了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李柏特。
于是,日本就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采取购买钓鱼岛行动。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官房副长官长浜博行9月3日与栗原家族进行了秘密会面。据相关人士透露,日中央政府已决定将从本年度预算中拿出20.5亿日元,从栗原家族手中“买下”钓鱼岛。政府方面起初的估价为5亿日元,但由于东京都政府收到的“买岛”捐款已超过14亿日元。因此中央政府决定,要先于东京都方面“抢购”岛屿。9月12日上午,日本官房长官藤村修在记者会上透露,钓鱼岛中三岛所谓“国有化”的“土地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毕,“土地所有者”正式变更为国家。
这样一来,中日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如果美国不支持日本,日本断然不敢购岛。美国也知道日本购岛必将引起中国激烈的反抗甚至报复。然而美国依然这么做,这只能说明中日的冲突是美国乐于看到的,是符合美国利益的,这背后的利益就是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引发潜在冲突,必然导致两个经济大国关系的分裂,日本和中国彼此就不会将日元和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这两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又会和过去一样,源源不断地去购买美国的国债,而这正是当下的美国最需要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