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华/文
某种意义上说,A股的下跌,或许正是因为文化的衰落,道德的退化,信仰的缺失,价值的错乱。操作策略上,建议逢高减持。中长线投资者仍需要耐心等待。
银行地产股再成妖孽
上周,A股终于出现微弱的反弹。投资者长时间紧绷而压抑的神经,多少得以放松。长长地叹口气,幽幽地点支香烟后,可怜的散户们就又得马不停蹄地追涨杀跌了。
六月末七月初,传闻中,披着神秘面纱的国家队,开始斥巨资在二级市场,不计成本地增持四大行股票,也许是管理层带给散户们最好的节日礼物。要过节了,是该用点资金拉一拉了。这一点,在工商银行的走势上,最为明显。6月27日,28日,累计涨幅7.38%,若算上26日9.85%的振幅,主力资金护盘的意图过于明显。
兵法上云,虚实结合,才是制胜法宝。国家队如此公然地拉抬银行股,暴露护盘意图,有些不正常。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一旦意图过于明显,就是一种假象。市场答应不答应,能不能托市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以往的经验看,主力资金不计成本地增持某个板块,如银行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市场暴跌的时间,缓和极度超卖的指标,不能从实质上挽救空头势力强大的颓败A股。国家队对A股的关注,如果仅仅局限在银行股上,那么短期内要改变市场做空预期,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样的反常情况还出现7月4日,当天地产独家护盘,市场勉强收出红盘。5日,地产股拉动大盘反弹但得不到市场认可。既然市场对没有资金支持的多头仍持怀疑之态,可怜的散户们自然应该再等等,这才是明智之举。
股民为钱荒买单
说到资金支持,自然让人想起自五月末银行间荒唐的“钱荒”事件。原本供应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到了掌握揽储大权的银行那里,居然不可思议地紧张。更让人奇怪的是,央行高层表示,此次“钱荒”是为了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促使银行提高资金管理能力。
我们知道,在“钱荒”期间,A股不要命地狂跌,没有丝毫的止跌迹象。如果央行对“钱荒”的态度真的是为了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话,那么这样的结构调整,是以资本市场的下跌为代价的。因为,银行资金紧张,必然会卖出部分投资品种,比如债券、股票、基金等,并要求贷款方提前回收贷款。
换句话说,散户朋友们再一次被出卖了。他们不得不再一次为银行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调整买单了。随着银行机构的大肆卖出和套现,股票、债券等价格必然会进一步下跌。卖压会一直持续,直至银行等机构清空完大部分投资品种为止。
值得欣慰的是,散户朋友们或者早已习惯了,如此这般诸如此类的下跌。一旦习惯了,就可以非常坦然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不过,那些被深套的投资者,仍然会在百忙之中偷空看看明知不会为自己争气的A股。当然,偶尔也会打开自己那尘封的账户,熟视无睹后,暗自后悔当初怎么就进了股市这个黑店呢?进了就进了,怎么就不早点离开,以至现在越套越深,无力回天。
看过,悔过,骂过之后,自然又是老生常谈的反思。反思自己荒唐的投机行为,反思A股就怎么只跌不涨,反思所有正常和不正常的原因。一时间,反思把自己搞得足够份量的魂不守舍,疑神疑鬼。
伴随着A股在猛烈下跌后的逐步企稳,经历阵痛后,声嘶力竭的A股终于进入心理层面上的疗伤期。漫长的信心恢复期,将是一个折磨人的精神杀戮的过程。
暗吞暴跌苦果
上周,欧美日股市均呈企稳反弹之势,美股受益于实体经济转好,反弹尤为热烈。由此,散户同学们自然又不得不质问,同样充斥着贪婪与恐惧,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早已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暴跌阴霾,而A股依然跌得不成熊型?
当A股遇上华尔街,A股注定凄美而壮烈,诚如一场颓废美丽、绝望优雅的伤心焰火,熹微反倒伤人无数。
关于A股为什么下跌的各种猜测,多种原因、解释、借口、理由、传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振振有辞间令人百口莫辩,一家之言却声音洪量且言之凿凿,但最终无法说服彼此。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很坦然、勇敢地指出皇帝的新装,大多会采取筛边打网的无关痛痒的圆滑行为艺术。不过,在无可奈何的嬉笑怒骂里,各人都会偷偷地测量股市下跌对自己的伤害。尽管账面上那些苍白的数字赤裸裸的明显,财富缩水的硬伤也一目了然,但心灵上那些麻木不仁的卑微,只有在自己与自己的暗骂里,猥琐地独自释怀。
暴力抵抗股灾
突然想起《入侵华尔街》这部电影。作为描写金融危机对平民阶层的伤害程度的电影,它必须用有限的两个小时,向那些不懂华尔街的人,解释清楚华尔街的贪婪,需要非常强大的描写能力。
华尔街的贪婪,可以从电影《入侵华尔街》中管窥一斑。为了自己的私利,投资银行将金融危机向普通老百姓转移;经纪人为了自己的高额提成,将原本已风险暴露的投资项目向老百姓推荐;律师原本知道诉讼无望,依然欺诈受害者的律师费;银行为了资产的安全,依据浮动利率规定,随时有权利收回抵押品房子;医生当然只为有钱人服务;信用卡机构自然天天催款。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身患重症的妻子不得不自杀解脱。
仇恨的种子由此埋下。房子被收走后,主人公也被保安公司解雇,丢失工作。孑然一身的主人公向私人军火商购买枪支弹药后,开始有步骤地实施报复计划。投行总裁、经纪人、律师、检察官均被有计划地杀死。
与好莱坞之前拍的,描写华尔街金融资本家贪婪本性的电影相比,《入侵华尔街》不落俗套。在导演看来,那些利用金融危机对人民苛捐征税的有罪人士,均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那些遭遇天灾人祸的老百姓自然应该得到永生。一系列枪杀案后,主人公被之前的保安朋友们偷偷放走。
电影可以通过情节,向人们传达一种哲学、思想,告诉人们那些快乐与悲伤的事儿,却永远无法让观众体会散户内心里的真正痛苦。这也许就是艺术的局限,可以描述告之感觉,却无法复制灵魂深处的真实感受。
反思金融危机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不应该是偶然因素。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分析人士认为,金融业的无序扩张与放纵发展,监管层对市场风险暴露的视而不见,管制放松,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爆发。
但是,当越来越严格的金融管制被付诸到现代金融业的管理现实中后,金融危机仍然在2008年再度爆发。由此,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再次让经济学家、金融管理者、投行人士、投资家注目和迷茫。
金融危机的爆发,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实则道理一致。当经济衰退周期降临,各种累积的隐性风险,逐步爆发,并破坏原有的经济秩序。在经济危机中,危机的后果必须有人来承担,只是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经验表明,承担危机的后果与享受经济发展成果是由不对等。当经济发展良好时,利用手中的特权,权贵阶层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成果远高于平民阶层。相反,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权贵阶层会向平民阶层转移经济危机,平民阶层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危机后果。
金融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一个部分,由于金融业占社会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旦金融危机来临,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就越来越大。
因为体制的原因,当金融危机发生后,管理层的态度和平民阶层的态度,决定着社会度过金融危机的时间长短、破坏力的大小。一个积极的有责任心的管理层,会及时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并及时处理、引导、缓和社会矛盾,用积极的管理方式去克服金融危机的破坏力,最大限度地维护占总人口多数阶层的利益,努力维护各种社会力量的平衡,以保持社会和人心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周期越发密集,破坏力越来越强。在欧美,日益增多的平民阶层加入到反对金融业规模快速膨胀的队伍中来。尽管平民阶层的反对根本阻止不了金融业扩张的步伐,但允许反对也是管理层给予平民阶层的发泄机会,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的累积,以及负面心理的影响。
某种意义上说,A股的下跌,或许正是因为文化的衰落,道德的退化,信仰的缺失,价值的错乱。
合伙被盗用
要说明这一点,不得不另举一部中国导演拍的电影《中国合伙人》。
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的导演是拍不出绝佳的与资本市场运作有关的电影。因为,资本市场的描写,对作者要求非常高。对资本市场的描述和揭露,需要具有深刻思想的作者。资本市场充满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却需要用简单的文字去描写那些深邃的思想,以便通俗易懂。
《中国合伙人》与其说是拍合伙人,不如说是怀旧元素的堆砌与滥用。从票房上讲,《中国合伙人》虽然热卖,是因为搏动了不同年代里的那些怀旧和恶作剧的操蛋琴弦,但真正涉及到深入刻画资本运作风云的,几乎没有。所以,严格来讲,合伙人不过是“合伙”这一时髦概念的噱头、陪衬与装裱,不过是金镂玉衣隐藏下的荒野枯骨罢了。
同为描写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两部电影,一真一假,却反映着华尔街和A股间不同的价值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出,两地投资者心理健康的不同程度。
不“常买入蓝筹股”违法
还有一例,亦能说明问题。7月1日起,《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中有一条很有意思,不“常回家看看”将被违法。随后,有关节假日、探亲假等各种基本权益保障被媒体轮番报道,社会对“不常回家看看”如此迅捷的反应,大约会让法律制定者始料未及。
这是一个奇怪的社会现象。原本为保障老人权益的法律,居然被广泛质疑。这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说明,法律制定者并未有深入研究法律出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比照这样的逻辑。不妨大胆地假设,为了维护股市的稳定和投资者信心,我们的法律制定者应该明文规定,国家队不“常买入蓝筹股”将违法。从法律上赋予国家队购买蓝筹股的必然,以及从法制上保障稳定市场信心的决心。
如果真制定这么一部法律,股市会不会就此走好呢?我想结果难料。因为什么时候买入,买入多少,持仓多久同样难于界定。其实这样的难于界定跟不“常回家看看”道理一样。
不“常回家看看”违法,实质上是企图以法治约束社会道德的行为,而通常情况下,社会道德约束社会人的行为,比法治约束的能力强和层次高。用低层次的法治去约束高层次的社会道德,只能说是社会道德的衰退,不能标榜成法治观念的进步。
离职潮再现
最近,跟一个证券营业部的经纪人朋友电话,询问有关交易佣金的问题。没想到他已经离开证券行业有大约两个多月。谈起离开的原因,他自然是摇头叹息,“生存不下去了,不可能待在这个行业等死。”
由于长时间下跌,大部分股民被套,市场赚钱效应减少,交易者信心匮乏,证券经纪公司的佣金收入更是呈直线下降。随着下跌的持续,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也同步面临下降。尽管经纪业务收入占比整个证券行业收入的比重不大,但从经纪业务收入的直线下降,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营业部经纪人的生存状况。业内人士均知道,几乎所有经纪人的收入,都跟客户交易产生的佣金提成有关。市场不景气,交易寡淡,其收入自然少之又少。
那些坚守在这个行业的经纪人,自然也是苦笑不已,选择坚守,并不代表看好证券行业长久希望,而是在证券行业待久了,猛然发现自己其它什么都不会了,改头换面的成本太高。
这位朋友哀叹,离开自己喜欢的证券行业,确实是情非得已。今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证券行业必然会更加艰难,悲壮伤感之情寓于言表。
中小企业生存难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国家统计局7月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5月回落0.7个百分点,创4个月新低。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
虽然大型企业依旧维持在景气水平以上,但中小型企业生存境况困难,也与汇丰PMI指数相呼应。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有益补充,如果中小型企业生存困难,大型企业日子也不会好过到那里去。
管理层曾有观点指出,当前,正好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好时机。经济结构的调整,意味着需要一部分企业去承担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这是任何一次技术革新、制度变革、结构调整都需要承担的后果。
房价看结构失衡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经济畸形发展有目共睹。比如虚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和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成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支柱产业,其他行业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房地产业。
美国《大西洋月刊》7月1日文章称,世界十大最贵的房地产市场中,有七个都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广州和重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五大中国城市在世界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东京、伦敦和纽约,事实上,世界上十大贵得让人难以承受的房地产市场中有七个都是中国的城市。
报道称,房价和工资的比率是某一城市的平均房价与平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人们是否能承受这种房价而不仅仅是房产的绝对价值。纽约一间公寓价格的中列数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收入的6.2倍多。而要想在北京的中心城区买间房子要花去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收入。
中国指数研究院7月1日公布的百城房价数据显示,6月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2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7.4%,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7%,涨幅比上月缩小0.04个百分点,自2012年6月以来连续第13个月环比上涨。
这是一个相当吓人的现象。请记住,我们大多数食品的价格正在稳步下跌,而房价依然上涨,丝毫没有下跌的迹象,而且是在全国各地新“国五条”密集出台仅3个月的情况下。越调越涨的房价,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政策施行无力以及公信力逐步损失的严重后果。
尽管管理层表示,不再将GDP作为衡量地方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一旦地方官员能够从唯GDP是从中解脱出来,他们便会较少地依赖土地销售。但是,由于结构性减税及营业税改增值税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以及财政支出的刚性增加,可以预见,管理层在短期内放弃对房地产业的倚重,是不现实的想法。
不过,投资者对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或者已产生免疫能力的视觉疲劳。普通老百姓,只能被动地接受房价上涨的事实,没有其它任何办法,因为高房价维系着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没有其它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又怎么可能奢望房价下跌呢?
两则利好消息
也许,有两则消息会更能刺激起投资者的新鲜感。据报道,时隔18年后,国债期货再出江湖。国债期货重新退出日前已获国务院批准,并预计最快在3个月内上市。在积弱难反的市况下,管理层又给爱好投机的散户朋友们创新出一种新的玩法。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的逢新必炒的交易风俗,可以相信,国债期货必然能够吸引大机构资金,促使其留在期货市场里。
另外一个天大的喜讯是,7月3日,管理层强调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坚决把扶贫、社保资金等群众的“保命钱”看住。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
敏感的投资者应该从中看到投资方向了吧?7月4日,城镇化概念有关的房地产独立护盘,引领A股反弹。
之前不久,管理层声称盘活存量金融资产,控制总量。3日则声称盘活存量财政资金。两个盘活的背后,是向储备金融资产、财政资金要效益的重要转变。这也许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第一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部结构调整开始。
逢高减持
从目前A股的走势上看,尽管市场里有着较强的反弹欲望,市场恐慌情绪也稍微得以缓解,但是没有放大的成交量制约着反弹的高度和强度。基本面的各种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市场目前的反弹,只能定位于超跌反弹后的技术性修复,当不得真。
技术上看,上证指数围绕着2000点反复争夺,受到通道线中轨的压制阻力非常明显。深证成指同样如此,受到来自通道线中的中轨线压制。指数仍然维持在下降趋势线的以下,下降趋势明显。
考虑到市场明显转好,需要指数有效突破下降趋势线组成的管道线。操作策略上,仍建议逢高减持。中长线投资者仍需要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