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红霞 报道
“如果3D打印真有用,我的‘郭’字倒过来写。”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的公开放言,正映衬着全球热炒的3D打印在目前国内商业化应用领域,不及想象中美好的“尴尬”。
7月2日,在逼仄的车间里,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下称“滨湖机电”)总经理周建国无奈表示:“目前,大部分同行生存都很艰难。”作为国内第一批涉足3D打印业务的公司之一,滨湖机电至今亏损年份多过盈利年份。
紫金立德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紫金立德”)董事长连宁也坦言,“我们目前的现金流和资金结构仅能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但若要扩大规模、新增投资或回收前期投资成本,基本上不可能。紫金立德被视作国内规模最大的3D打印公司,也是涉足该项技术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企业。
“3D打印不会达到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么夸张。”中国3D打印第一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导师颜永年指出,但它起码是对现代传统制造业的补充,而目前,市场需求也正在放大。
有鉴于此,虽处境艰难,滨湖机电仍在谋划在武汉本地拿地新增厂房,而紫金立德也正在寻求资本化的方式,解决当前的资金瓶颈。
亏损现实:主要靠出口
滨湖机电简单的陈列柜上,摆放着用尼龙材料打印出来的水杯、造型独特的碗,以及将来可以用来打印的披肩。在公司厂房里,3D打印机被放置在空调间内,“每打印一层,机器就会自动往上堆积一层,逐层叠加。一个约8厘米高的杯子,需要花5个小时打印。”公司员工向记者介绍道。
滨湖机电的历史始于1991年,彼时,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机械制造专家黄树槐借助学校力量,租赁了华中科技大学一块1400平方米的厂房,创办了国内第一批3D打印企业,其主打产品是薄材料叠层快速成型系统。
“从1994年产品开始应用到商业化领域,至今,公司已累计销售各类规格机器200多台。”周建国介绍,公司3D打印产品包括lom、LSA、SLS、SLM四种,原料分别使用纸、液态材料、尼龙塑料陶瓷等粉末和金属材料进行打印。然而,公司至今的盈利状况并不理想,2012年,营收700多万元,亏损300多万元。
从科研院校延伸向商业化市场,是当前中国最主流的3D打印企业模式。“一批有技术的人才,将其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开始市场化运作。”连宁指出。
他所代表的是新兴3D打印企业。2007年,连宁携其团队掌舵南京紫金立德,该公司由传统打印机企业江苏紫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与以色列Solidimension公司合资建立,专业生产桌面式三维立体打印机。
但其产能一直处于不饱和状态。“公司设计的年产能为2万台,但实际产出仅1000多台。”连宁告诉记者,产品在国内还基本没市场,主要靠出口欧美,内销和出口的比例为1∶9。
而面对国外更强大的竞争者,紫金立德寻找的市场定位是中等偏下的产品,应用领域分别为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和生物医疗领域,各自占比4∶4∶1。
“创业4年后,也就是到2011年,公司才开始实现销售收入,至今现金流也只能支撑公司正常运转。”连宁感叹。
成本巨大:市场规模不足
“在我国,3D打印业务的商业化运用已有近30年,但大都应用在工业领域,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颜永年指出,直到近3年来,行业发展才开始提速。
到目前为止,国内从事3D打印生产、服务、工艺等业务的企业估计还不到100家,其中,有核心技术的只有20-30家,而去年的市场规模也不到1亿美元。除了部分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盈利能力尚可外,另外的企业生存环境艰难。
3D打印可降低约50%的制造费用,缩短70%的加工周期,并能将复杂制造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这是其被看好的理由。
“但跟其他行业不同,3D打印的商业模式中,更考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小批量生产能力。”周建国向记者解释:企业研发出新的设备后,可能一年卖不了几台、投入资金尚未回笼,就有新客户提出个性化要求。公司需再度投入更多经费进行新品开发,如此一来,资金压力凸显。
“比如说去年,滨湖机电投入200万资金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但当年公司总营收也只有700多万元,新品研发成本巨大,自然影响公司业绩。”他说。
紫金立德的技术初期是从国外引进,公司创立时陆续投入的3000多万美金中,有750万美金用于支付专利技术费用。连宁指出:“目前,我们基本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但市场需求量尚未完全释放。”
颜永年也认为,最适合3D打印企业生存的土壤,应该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即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且全民在教育、动漫、艺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增强后,才能让3D打印技术的市场范围扩大。
未来市场:需求多元化
但与从业者最初的寂寞相比,如今的3D打印行业毕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市场需求也正在放大。
“我们的感觉很明显。”周建国举例道,有香港理工大学想与其合作打印房子,还有客户想找他们打印巧克力,甚至一些航天航空领域方面的需求量也开始加大。公司已计划在武汉再拿一块地,扩大生产规模。连宁也认为,今年行业增幅可达20%-30%。
“经过去年国际和国内的炒作,当前的中国3D打印市场已被催热。”连宁介绍,随着SDM(形状沉积成型)技术变成开放式,从业者只需订购全套零部件进行拼装,就可从事3D打印业务。这拉低了行业准入门槛,自去年下半年来,有不少民间资本涌入3D打印行业。目前,国内大多数3D打印企业都与风投接触过,紫金立德所接触的就不下几十家。
不过,资本追逐的是快钱。“2010年年初,欧洲一台小型打印机售价一般在2.5万欧元左右,行业毛利率约在50%左右。但如今,很多设备降价至1万多欧元,行业毛利降至20%左右。”连宁告诉记者,“因此,当这批资本赚一笔后,今年以来又逐步从市场上退出了。”
周建国向记者反思道:滨湖机电开拓市场的方式相对传统,主要靠参加行业会议、人际推广为主,但今年来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目前,受限于资金压力,公司接到订单后得等到客户缴纳定金后再购买材料、生产、出货等,交货周期一般达到4个月以上。“如果合理解决资金,公司开拓制件业务后,市场前景更广。”他说。
连宁则认为,目前困扰3D打印企业的因素,还包括打印材料的限制。“未来市场需求会更多元化,会涉及民众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所需要的材料。但目前,专业从事材料研发的企业并不多,经常遇到材料供应商的困难。且数据获取也是3D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目前这方面的市场基本也没形成。”
同步报道
3D打印搅乱资本市场
根据咨询公司Wohlers Associates的统计,2011年全球3D打印产品(设备+服务)的销售总额已经达到16.8亿美元,近十年时间里以年均27%的速度高速增长。该公司进一步预测,未来5-10年全球快速成型市场将继续以年均20%的速度膨胀,2019年可达66.5亿美元的体量。
“但实际上还有另外的预测,到2019年可能会达到300亿美元,但是制约这个产业发展很重要的点就是应用范围的普及,在更广范围内做应用,然后在材料上去做更多材料的开发。”吴西镇分析说,“国外比起来,我们这边其实整个产业状况还是小散比较乱。但是我注意到,从去年以来3D在国内热的情况下,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一个机遇,我最近走访几家企业,按照去年生产能力而言,生产能力已经不够了,现在是开足马力来生产。中国这个产业快速发展期也到来了。”中信建投研究员林龙在其最新研报中指出:国内快速成型技术的研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时间点上和国际上保持一致,至今已经形成了北航、华中科大、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四大研发中心,在科研水平上公认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从业绩回报来看,6家3D打印产业链的公司可分为三类。其中中航重机、南风股份已有明确收入规划。中航重机的激光快速成型项目始于2010年,根据规划相关业务将于2013年开始放量,2015年达到5.8亿元规模,占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的11%。与中航重机技术来源相似的南风股份于2012年中期启动快速成型项目,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5亿元以上的收入,占公司2011年销售收入的111%。
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则指出:目前3D打印技术不是一个替代性很强的技术,它替代不了传统的制造业。另外现在从事3D打印技术的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专家、大学的教授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他们对市场的驾驭、对市场的应用,不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