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性阅读和表面解读,或许可以称作我们学习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哲学性的,第二种方式是修辞学的,我们把它们当成获取知识的方法。透视性阅读的展开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许多人会绕着它走。表面解读就不一样了,它轻松容易,如果有可能还会投入到作者的“意向性写作”中去,像拉毛衣的线头顺着感觉走。或许出于这样的原因,许多人在生活中便要略带夸张地摆弄表面解读的方法,并用它解决社会问题,如此这般,就有点变味,甚至会被原本优雅的精神体操折腾出些许劳累。
留心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时代正带着创痛转型,这个时代中的各种衍生物——机制、体制、理念、人际关系无不包含其中。此时,阅读的惯性促使一些人把表面阅读搬弄到社会的领域完成着社会性阅读,并将其进行着简单的组合。简单组合的表象制造出了若干庞大的群体——号称着某种成果,而被忽视的群体内的功能性要素却常常被搁置一边。问题便出来了。由于失却了功能要素,组合便意味着外延加大内涵减少甚至流失。表面的美丽是这种错位的结果,而解读的轻松正好表明行动者在投入到了错误的“意向性写作”中。表面阅读已经成了某种行为理由的花言巧语。借用我一个爱附庸风雅的朋友常讲的话说:“方法跨越了领域,经验就开始苍白。”
透视性阅读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解释世界。这种阅读至少带有结构功能主义的色彩,它讲究对象的功能与结构的拆解和重组,并在获取意义的同时赋予意义。所以,当阅读者直面书籍的时候,是透过字词的表面形式直达深层。在那里,作者与受众进行着功能互动并对原创解构和重组,诞生着新的价值。透视性阅读从不绕着问题走,恰好相反,它认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是自己的价值所在。透视性阅读以故作高深的姿态直指要害,像一根针刺在表面性阅读的软肋。这两种阅读是相互不喜欢的,就像这两种人一样。
如果硬要将透视性阅读搬弄到社会性重组中去,阅读的结果不会让长官意志高兴。在立刻抛弃了表层的浮华后,它会将结症作为解构的对象进行拆分,进而以提问的方式让许多人难过。比如,对一个单位的重组或扩张,它会问:为什么要它?它起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因人设岗还是因岗取人?这种组合是强化了核心竞争力还是弱化了原本的优势?……在它看来,修辞学式的自我粉饰是没有功能意义的,也就是说没有实质意义。透视性阅读在以一种独立的忠诚换取令许多人讨厌的结局。
阅读是个使人同时获取愉快和烦恼的过程,它的意义超越了认字的范畴。以疑问开始的思想带领我们以批判的方法反观自身,并以问题结束。永远不存在最好的答案,而只有更为合理的解释使我们不可能回避现实。在否定中前行的阅读,消解了夸张的语词,就像这篇小文,或许本身也并不具有更多的合理性与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