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军 资深媒体人
关于谁是“暴利药”幕后推手的问题,不少网友把矛头指向医院,认为是医生“收回扣”推高药价;也有人指责药品集中招标,不能有效挤掉药价水分。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则认为,医院只是“暴利药”利益链条的下游,问题关键在源头——政府物价部门定价虚高。(3月4日南方网)
廖新波的说法令人想不到,而且痛心疾首。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指导价,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按理说,对患者而言,指导价是合理的低价,这是抑制药企乱喊价、维护患者合法利益、维护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底线,发改委就干这个事。本以为,发改委站在百姓这边,不曾想,发改委站到了百姓的对面。从报道的情况看,目前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是:国家发改委或各省物价局制定的药品指导价是“天花板价”,价格高得离谱;省级统一招标价为“斩首价”,即在国家指导价的基础上轻柔地挤出一点水分,价格仍然畸高。如果这两个环节不进行改革,仍然按照原来的药品定价机制执行,药品价格还是下不来。
有了这种指导价,一些高价药就披上了权威而合法的马甲,在市场上耀武扬威,畅通无阻,谁也不怕。这种指导价高得“离谱”,不客气地讲,是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当然,由于国内药品品种规格相当复杂,政府在核定价格时,多采取企业自主提供成本信息资料的方式。由于工作人手不够,很难做到每个药品都实地查看药品入库记录、财务凭证等反映价格信息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天价”指导价存在的理由!只要有决心,核实药价的困难一定能解决。“天价”指导价之所以存在,与有的部门权力寻租不无关系。有物价部门官员收取药企“好处费”,定价自然“就高不就低”。
无论如何,“天价”指导价再也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除了反腐抑制权力寻租外,在定价上,更要听听百姓的声音,要积极实施听证制度,确保基本药物指导价科学合理,从而使基本药物物美价廉,让百姓们买得起药、用得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