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ETF开启债券指数化投资新时代
■ 杨溢仁
记者获悉,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于近日结束募集,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只国债ETF正式起航。
分析人士指出,国债ETF开启了债券指数化投资新时代,其推出将为我国债券市场交易形式单一、市场分割等难题带来转机,并对债券市场规模发展的深度及广度扩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预期对接国债期货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伴随着市场的扩容和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当前投资者风险管理意识更趋强化,对于投资策略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根据国泰国债ETF的基金招募说明书,国泰国债ETF的标的指数为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上证5年期国债指数,该指数属于净价指数,由剩余期限在4年到7年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国债编制而成,于2012年9月12日正式发布。
由于上证5年期国债指数会通过定期调整的方式将指数久期基本稳定在5年左右,因此机构投资者持有国泰国债ETF,就相当于购买了一张期限恒定在5年左右的国债,同时省去了定期进行展期换券操作的麻烦。
可以看到,国泰国债ETF采用抽样复制法,在久期匹配的原则下抽样流动性最好的成分券,力求使日均跟踪该指数的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2%,年化跟踪误差不超过2%。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卢杨指出,“个人认为,选取流动性较好的国债构建组合,对标的指数的久期等指标进行跟踪,可达到复制标的指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上证5年期国债指数很可能是首个国债期货合约的指数。换言之,国债ETF从其产品设计开始,即包含了成为国债期货重要现货替代品种的设想,是债券市场创新衍生工具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对此,国泰君安债券分析师陈岚亦表示了赞同,“由于国债ETF和国债期货的基础资产相对应,则国债ETF推出后主要功能之一便在于成为国债期货理想的现货工具,对应的主要组合策略包括期现套利和套期保值。”
具备多样投资价值
记者通过采访后了解,国债ETF采用被动型管理,目的是精准跟踪指数的波动,而不是追求绝对收益。因此投资者单纯投资国债ETF本身,只能赚取5年期国债票息的平均收益率,就绝对收益而言,国债ETF相对于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优势有限。
然而,国债ETF本身具有的一些属性,却使其无论对于配置型机构,还是对于交易型机构,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配置型机构,尤其是国债的非承销团成员,以往主要在二级市场通过承销团成员拿券,需要逐笔询价,撮合成交,而国债ETF则为这些机构拿券提供了新的通道,即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入国泰国债ETF,同时在一级市场赎回,从而使投资人较为迅捷、便利地一次性持有一篮子国债。
来自申万的研究观点指出,这一优势实际上也打通了交易所和银行间的通道,使得在银行间没有账户的私募和个人投资者,可以借助国债ETF持有银行间国债。即使对于可以轻易拿到国债的配置型机构,若其将手中的国债申购成ETF份额,也可以保障这项投资组合的久期永远维持在5年,不会随时间的推移缩短,使其避免了需要经常重新调整资产久期的麻烦。
另一方面,就交易型机构而言,虽然国债ETF并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目的,可长期看,国债ETF能够更精准的跟踪指数,因此,交易型机构可将国债ETF当作一个工具,用其匹配股票、债券、期货等其他投资标的,进行套保、套利等交易,赚取无风险利润和超额利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股票ETF,国债ETF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二级市场上T日买入,T日卖出。
根据上交所2月8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ETF业务指南》规定,债券ETF实行T+0交易,申赎、买卖,均可以在当日完成。
显然,这有利于投资人实现国债ETF与股票之间的T+0瞬间切换,实现大类资产之间的配置。
其次,也有助于投资人对保证金账户的闲置资金进行管理。T日买入国债ETF,T日就可以确认份额,这意味着投资人在T日就可以享受国债ETF的收益。不仅如此,投资人还可以在股市收盘前,将保证金账户的闲置资金买入国债ETF,得到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
简单来说,“有了国泰国债ETF后,当股市不给力时,保证金账户内的资金就不用闲置在那里只拿银行活期存款收益。”在卢杨看来,国泰国债ETF能够使投资者的保证金账户、股票账户以及基金账户实现“一体化”。如果投资者保留一定量的优质股票,买入一定量的国债ETF,后者既能享受国债收益,又能等待时机波段操作,实现了灵活的资产配置。
当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国债ETF并非保本型产品,根据国泰国债ETF模拟组合的收益率,其收益率最高在2008年为15.87%,最低在2009年,为-1.33%。
最后,投资人可以根据国债ETF的波动,在T日多次买卖国债ETF,赚取价差。
综上,国泰上证5年期国债ETF的推出在活跃债券市场的同时,既能满足机构投资者的负债管理和大类资产配置需求,也可以成为个人投资者参与套利和避险的工具之一,因此称得上是真正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的一个金融创新产品。
上海知识竞争力指数进入亚太第一梯队
■ 马亚宁
最新发布的《2012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在33个亚太城市和地区中,位列第11,首次进入亚太地区第一梯队,标志着上海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实现了稳步提升。近日,2013年上海市科技系统党政负责干部会议举行,提出2013年的发展重点。按照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2013年,上海将重点抓好“1+2+4”:
■ “1”,强化科技前瞻战略布局
继续承接和实施好国家战略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启动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力争用5至10年的时间,突破一批对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持续稳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探索打造世界级的实验室或科学中心。
■ “2”,抓好企业主体培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部署实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工程;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部署新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4”,重点抓住张江示范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创业服务、科技管理改革等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五位一体”创新体系建设。
去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660亿元,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2.58%提升到3.16%;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国家千人计划340人、两院院士165人;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比重连续11年保持10%以上,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由2008年的225件提高到2012年的478件;2012年高技术产业产值6830.59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906.64亿美元。据2011年国家科技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连续3年排名全国榜首。
【除署名文章外,本版稿件均由中国·成都五金机电指数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