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学者的历史责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我想谈三个问题,一是学者和官员有何区别,二是如何发挥学者的作用,三是如何处理好学者和官员(或政府)之间的关系。

  ■ 成思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一、学者与官员的区别

  对于第一问题,我认为学者和官员确实有他们的不同,主要的不同有三点:

  第一,学者是研究者,而官员是实践者,这两者是不同的。学者偏重于学术研究,探讨一些问题,而官员则是天天遇到实际问题。

  第二,学者是一个建议者,而官员是一个决策者,这也是不一样的。当官的时候,决策时遇到问题就得拿主意,究竟怎么办。但是作为学者来说,只是提个建议,听不听在你,没有承担决策的责任。

  第三,官员讲究下级服从上级,而学者就得讲究观点要服从真理,这也不一样。作为官员来说,你必须要下级服从上级,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工作。好多问题涉及到法律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提出来,但是最后大家决定要怎么做,还是得服从。下级遇到问题可以提出来,但是还得服从上级。但从学者来说,你认为你的观点是对的,符合真理的就得坚持,因为没有一个说你一定要修改哪个观点。

  所以,学者和官员身份确实不一样。有时候如果我们位置摆得不正,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你当官员的时候不能完全用学者的身份来说话,你不当官员的时候你就得考虑用学者的身份说话。

  二、学者的责任

  学者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提四句话:第一,探讨理论基础。作为官员来说,他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这些问题,而作为学者来说应该思考和研究些问题,这方面确实不一样。

  比如,我们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的时候,有四个关系要研究,即法治和人治、公平和效益、政府和市场、集权和分权,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有一大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拿公平和效率这对关系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比较重视效益,现在比较重视公平,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背后确实是需要进行深刻的理论探讨的,而且也可以说这是政治学、经济学多少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一个课题。我概括了两句话,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稳定的效率,因为这种效率下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加大。但是没有效率的公平是低水平的公平。文革的时候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改革开放初期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这都已普及了。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提出来了,不提高效率怎么能够在更高的水平上满足公平。所以,二者之间确实有个辩证的关系,它背后的理论应该说是很值得研究的。

  最近收入分配问题大家比较关注,但是收入分配问题背后也存在着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基尼系数最近公布了,差距确实比较大。我们整个城市和农村的平均收入比例就是三比一。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和文化服务要比农村好得多,所以中国最大的不平等应当说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不平等,这样就造成了基尼系数非常高。如果按照一般西方理论这就到了社会不稳定的地步,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就因为我们是个二元经济结构,在解决二元经济结构过程中来正确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这背后有很多理论,要靠学者去探索、研究,然后逐步让领导能够更多地了解其背后的一些深刻的道理。

  学者的第二个责任就是要借鉴国际经验。比如说社会保障,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做法。有的是以社会统筹或者社保税为主;有的像新加坡是以公积金为主,个人账户为主;有的是双重政策。我们国家也是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

  在解决所谓改革成本问题上,也是有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像智利采取的就是由国家承诺可以解决一部分改革成本,因为转制前那些人没有保障。我们国家也曾经采用过叫“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实际上没起到作用。因为这点钱不足以保障,用完了以后还得找政府。医改也是,英国模式、意大利模式等等各种模式,领导没有时间去认真分析比较这些模式,可能是到哪国考察就觉得哪国模式好。作为学者,就有责任把世界各国的经验加以分析、比较,提出他的看法。

  第三就是要完善政策框架。政策是由政府官员制定的,他制定出一个政策以后就要去执行。但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是没有能够认真考虑到的,尤其是很多细节问题没有认真考虑。作为学者,就要有补充完善这些政策框架的责任。

  比如我们的房改,按照当时的设想,就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加商品房三个层次。但是,跟经济适用房有关的政策规定得不细,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也成为腐败的高发区。最近出现了“房叔”、“房姐”、“房妹”等等。如果有这么一个政策框架,那么经济适用房的分配条件、管理办法等等,就得完善。这些问题作为政策制定者往往考虑不到这么细,就需要学者通过调研和研究提出建议来加以完善。

  最后一个作用,就是要分析实施的难点。任何一个政策,它在实施过程中都有它想不到的一些困难。我常举这个例子——房改初期,妇联写了一个情况反映结婚的人多了,离婚的人也多了。什么原因?道理很简单,因为结婚的人多了是为了赶上最后那一班福利分房:你不结婚不能分给你房,那就赶快结,结了再培养;离婚人多了是因为两个人有两套房,到时候只能给你一套,所以干脆先离,一人保一套房,至于以后能不能复婚那是另一个问题了。这就是说,很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是想不到,学者就有必要去分析这些问题的难点。

  所以,我觉得学者的作用应该从上述四个方面来支持、完善政府的决策。

  三、学者与官员的关系

  要处理好学者和官员或者说学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也很重要。从我们国家来说,从大的方面看,应该说学者和官员,不包括腐败分子,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基础。我们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为这个事业而奋斗;都是为了能够改善民生,能够实现小康。所以,总的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学者和官员在很多问题上会存在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还有比较大的意见,这是完全可能的。

  我经常看到我们一些学者的博客对政府一些问题提出批评,我觉得这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集中我们的智慧,能够使政府做得更好。但是,这种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补台而不应是为了拆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群众中确实有一种情绪,好像哪个学者骂政府骂得很凶就是敢说话。我觉得不应该完全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而是看他批评得有没有道理。如果只是谩骂,这不是学术讨论。

  第二,我们应该提倡争论,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在通过不同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来逐步完善我们的观点,完善我们的理论,这是非常重要的。学者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才提出来,在提观点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会有不同的争论。但是现在学术界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较浮躁,而且听不得不同的意见。现在有些人对别人的文章没认真看就开始批判,这就不是认真诚恳的态度。

  举个例子。最近有很多人就金融危机对西方经济学提出批判,当然批判是对的,西方经济学确实有它的问题,因为经济学离不开政治,但是批判要讲清楚道理。比如有人批判西方经济学家只讲市场,这个就不对。如果大家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那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里面讲得很清楚,他说世界上所有的经济都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绝对没有纯粹的百分之百的市场经济,不同的国家只是指令多一点,或者市场多一点而已。而且,他也专门讲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几个主要作用。所以这个批判有些不对,因为批评者没有认真看过他的书。

  还有一些人认为,西方经济学对经济人的假定是提倡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从理论上看也不对。经济人的假定是说每个人在进行其行为选择的时候,他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在目前人们的思想水平下,也是正常的。但要明确一点,经济学里讲的这种经济人的假定并不是说一定要损人利己。经济学教科书里讲,所谓帕累托效应就是使得每一个相关的人都达到满意的结果的时候,不能因为增加他自己的一点福利而损害别人的福利。所以说,不一定就是损人才能利己。比如,我搞一个技术创新、发明,我得到了奖,对个人来说收入提高了,但也没有损人,对整个社会是有贡献的。我们今天就是要提倡创新,提倡更多的人去创造发明,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他个人的价值。

  我们提倡这种学术上的批判,很重要的是要把这个批判的对象的观点要弄清楚,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第三,学者的建议没有为官员所接受的时候,往往意见很大,这个也正常。学者提的建议官员没听,学者当然意见大,甚至有时候还会说下次他再也不提了。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觉得,当领导的如果完全不听参谋的意见,那他是个独裁的领导;如果他完全听参谋的意见,那他是个无能的领导,因此领导没有主见是不行的。学者和官员的角度不同,学者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官员则要考虑在实践中各方面关系的平衡等各种问题。所以,学者有时候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官员不见得就能够接受,甚至有的官员还会说你书生之见,这样确实会引起学者的不满。

  学者的观点没被接受的原因有几种:一是由于你的建议不够完善,你就得进一步去充实你的建议,下次有机会再提;二是你的建议可能那个时候时机不对,你就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去提;三是可能你的建议本身有错误,那就应该自己去反思。

  比如说,关于建立社区银行的建议,我在2005年就经过调研提出来了,要搞社区银行。因为从国际经验也好,从国内情况也好,都有一个问题,大银行总是不愿意给一些小微企业贷款。而且,社区里的银行服务也确实要有一批小银行来做。当时我们做了调研,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具体在温州和天津搞两个试点。当时由于有关部门看法不一样,所以就放下了。这次十八大明确提出来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现在时机到了可以再提。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另外,学者在提意见时,尽量说话不要太尖刻,尖刻没有好处。学术上的问题,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尊重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民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