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烟斗收藏日见走红 升值空间每年20%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表示:“如果天堂里没有烟斗,我宁愿选择地狱。”

  这位已故的美国作家之所以如此迷恋烟斗,或许并非为了它背后所潜藏的经济价值,更多的则是因为烟斗能给予他充分的创作灵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斗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收藏品种出现在世人面前,并不断登上各大拍卖行,一次次拍出了令人惊讶的天价。现在,烟斗收藏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不少收藏爱好者们的新宠。

  

  越来越多厦门人爱上烟斗

  

  尽管厦门的林先生从不抽烟,但他对烟斗收藏充满兴趣,“虽然只是一支小小的烟斗,背后却蕴含着各种‘奥秘’,包括制作者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等,令人大开眼界”。——那是在三年前的一次偶然,他在上海一家烟斗收藏店里,被一支产自欧洲的烟斗吸引。后来他就迷上了这一行。

  不过,在厦门,他能找到的“同行”似乎并不多。“2007年的时候,我在厦门找了一圈,就只找到寥寥几家有关烟斗收藏的店,现在三年过去了,相比之前,是多了不少,但比起上海、北京等,还是有一定距离。”林先生说。

  这一点,在福建收藏家协会会员老姜看来,确实如此。老姜告诉记者,一方面原因是,收藏氛围不够浓厚,消费者对其了解不够。同时,烟斗收藏也考验收藏者的眼光。

  一位收藏者告诉记者,烟斗对材质的要求很高,需要坚韧、轻盈、耐裂、无异味、抗高温,石楠根是较佳的选择,海泡石则更珍贵,“有时转战两三个城市,也不一定能找到心仪的货品”。

  据了解,大约从去年开始,加入烟斗收藏的人群逐渐变得庞大。厦门谦记古美术馆相关负责人郭仲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与收藏的人数每年都呈递增趋势。”老姜也表示,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人来向他请教有关烟斗收藏的信息,甚至有一些人专程将外地购买来烟斗请他鉴赏。

  

  好烟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支小小的烟斗,从几年前“知之者甚少”,到如今成为收藏界新宠,究竟是什么因素打动了他们的心?记者在厦门收藏界一番“打探”,最终发现,烟斗收藏逐渐趋热背后,凸显的不仅是它的使用价值,还有其良好的材质、精美的造型、悠远的文化内涵,以及经过长时间考验的经济价值。

  在郭仲华看来,“制作一支烟斗,不仅选材苛刻,之后的工序更体现了木石雕刻艺术、银器锻制工艺等,相当考验制作者的功力。”———可以说,好的烟斗,不仅是身份的象征,同时还是品位的体现。而在另一方面,烟斗所传达的精神特征,更为爱好者迷恋。据说,喜欢烟斗的男人大多是比较“独”的,“外表平静,脑子里却在思考很多事情。”———烟斗便给了人们这样一段从容淡定的时间。

  与此同时,烟斗还是各大拍卖会上的“宠儿”。在上海嘉泰四季2009金秋拍卖会上,一支1851年的白陶烟斗正式亮相,不仅制作精美,其外部还刻有水晶宫的外景,受无数人追捧。而在2008年台北市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包括DUNHILL 2006No.268烟斗、鼠No.101烟斗、No.1630复古烟斗以及2007 No. 268烟斗等五支烟斗的起拍价,居然高达50万元至7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烟斗的天价。

  “眼下,在国内,烟斗收藏尚处起步阶段,增值空间较大,不少制作精美的烟斗每年的增值空间都在20%左右,一些限量版烟斗增值空间则更大。”一位烟斗收藏家告诉记者,而烟斗收藏也正变得更为“亲民”。据悉,在厦门,收藏烟斗者大多为消费能力较高的人,其中也包括不少有经济实力的“80后”。这些人更倾向于收藏高端烟斗,收藏的目的大多出于自身喜好,并不急着寻求变现。

  (摘自《厦门商报》叶子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