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
日前,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在发布,广州、上海、深圳获得前三名。然而在同期的《2010中国大陆经营成本最高城市》的榜单中,上海也超越了北京,成为了“冠军”。
眼下,上海正紧锣密鼓地在规划“后世博”期间的发展,也在思考如何依靠上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和新一代上海企业家“敢做敢为”的精神以及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去吸引更多的高端外资客户汇聚上海,共同来打造一个技术和资本“相对”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这两个反差极大的评比结果会不会影响企业家、经理人和外商的精英来上海实现他们宏伟的商业之梦呢?
我想关键就取决于上海政府能否把握住大方向,不断营造出内外企业家共同能够感受到的无与伦比的市场活力和由此带来的日益增多的盈利商机。
上海要想让有能力、有为的企业家来帮上海完成大业和站上中国奇迹之巅,上海政府还应该在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向中央争取更多政策上的扶持方面花大精力。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让企业家们要有做最好的东西的胸怀和脚踏实地做好企业长远发展的细致规划,不能简单地跟着市场的千变万化的脸去打一枪放一炮,要把长远的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利弊关系搞清楚。上海政府也应该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循序渐进的推进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打造一流的品牌和吸引一流的企业家人才做好制度设计和服务环境的建设。
二是扶持民企更多地进入第三产业,同时要想方设法让没有竞争力的央企和国企退出市场,只有打破行政和市场垄断,上海经济才会增添活力,经营成本高,但活力旺,就更容易产业结构调整,更容易让优质高端企业集聚。但是,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来管制市场自然推高的经营成本,而忽视市场活力的培育问题,那可能会造成“抓小放大,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后果。一个没有活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
三是要为企业家们创造自主创新的制度保护环境。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专利制度,确保高投入的企业能够有高回报的市场效应。那么,上海今天经营成本最高的负面材料就会被不断增长的附加价值和由此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商业利润所取代,而且常常是前者称为后者变化的结果。千万不能让经营成本成为上海企业家们整天烦恼的障碍。
四是解决企业家们都关系的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要很好的匹配问题。上海要做高附加价值产业,首先要让金融扶持创新。否则,就无法打造出一批充满活力的、但又不具备规模以上条件的创新企业,而市场的活力往往就是由这样的一大批中小企业首先带来的。其次,上海要增加直接融资的平台,有效地把今天越来越多的“流动性”引导到打造未来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扶持上,避免金融发育不良所造成的“产业空洞化、金融泡沫化”的不良结局。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