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朱远东为“湘运”而生的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刘飞黄  

  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累计亏损1500余万元,到年利润300余万元,朱远东引领着株洲湘运集团公司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也成了湘运人心中“为湘运而生的人”。  

  “不打破铁饭碗,企业就没有活路”  

  债台高筑、入不敷出,在株洲湘运几乎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的时候,朱远东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上任伊始,朱远东努力调整经营模式,开辟新班线,实施低成本扩张策略。

  “不打破铁饭碗,企业就没有活路。”朱远东的大手笔,是首次打破国有企业干部终身制,行政领导一律实行聘任。

  短短一年,株洲湘运开始扭亏为盈,其后的3年,其资产增幅达到了133%。

  正在业界惊呼株洲湘运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时,朱远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挑战。  

  “就是借也要把这钱凑出来”  

  2005年8月,株洲湘运启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该集团母公司的所有国有资产,全部按政府评估价在市产权交易中心实行竞买。如果湘运人自己不能买回其产权,则株洲湘运只能“易主”。

  职代会上,近2000名职工全票通过,让朱远东代表企业经营层和部分职工参加竞买。

  竞买的资金得上亿元,就算职工集体出资,每人的出资额也必须在10万元以上。并不富裕的湘运人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

  吴红英在湘运干了13年,对于当时月工资不足千元的她来说,要一下子拿出10余万元的现金,几乎不可能。“就是借也要把这钱凑出来。”7天后,她将借来的15万元交到了财务室。就这样,该企业800余名职工半个月竟然凑出了上亿元资金。  

  “原来的员工,一个也不能少” 

  “减员增效”似乎早已成为改制企业的一条“铁律”,但朱远东不这么看。

  “原来的员工,都是曾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只要他们愿意来,一个也不能少。”

  一些老员工因不了解政策,迟迟没有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朱远东就率领公司负责人,上门做工作。

  其实,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改制后的企业只需不到千名员工就足够,但朱远东却接纳了原来的近2000名员工。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就要增加开支近2000万元。

  就这样,改制后的株洲湘运原职工留岗率达到了99%。  

  “没有梦想,就没有明天” 

  改制后短短4年,该公司企业资产净增9000余万元。营运班线达271条,其客运班线也从当年辐射13个省(市、区)增加到了目前的15个省(市、区)。去年朱远东还获得了“中国交通企业十大杰出管理人物”的殊荣。

  朱远东志在长远。继启动和新建攸县汽车中心站、醴陵湘运新站之后,今年朱远东又开始谋划新建株洲群丰(武广)综合枢纽汽车站。“这个站的总投资预计将达到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省内目前最大、最先进的客运站点。”

  运输市场一天天趋于饱和,朱远东又开始关注房地产行业,意图跨出运输,实施“两条腿”走路。

  “没有梦想,就没有明天。”朱远东说。作为湘运人的“领头雁”,他要做的就是带领湘运人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