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 宇
今年在京郊雪场第一家搞起汽车露营营地的北京国际怀北滑雪场,就看到了非雪季多元化经营的曙光——夏季没少挣,“十一”黄金周更是创收10万余元,这和以往雪场非雪季基本处于亏损的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
包括搞汽车营地项目在内,登山、露营、山地自行车、度假村、高尔夫、户外极限、滑草等项目中还有哪些适合雪场非雪季经营呢?记者在第27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与业内几位专家的交流过这个问题,一些启发或许能抛砖引玉。
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同,雪场如果不搞非雪季经营,往往会面临品牌断裂、人才流失和成本不可控三个难题。以往的经验表明,登山项目落地某滑雪场是最普遍的,但很难找到盈利模式;露营和山地自行车目前在国内市场还处于规模较小、消费服务基本不依赖于滑雪场的态势;度假村和高尔夫则属于业内(滑雪圈)公认的投资大、回报慢的项目;户外极限真正能吸引火热人气的赛事较少,非雪季的很多赛事落地也很少选择滑雪场;滑草在某些雪场已初见成效,但对雪场雪季维护时会带来一些“后遗症”。
即便是在雪场搞汽车营地项目,也有很多细节值得讲究。举个例子,雪场在雪季和非雪季经营时给水和用电的线路一般都能通用,但非雪季还需要重新做好排水设施的处理。再比如,非雪季经营对于坡度的合理利用以及植被的养护都关系到雪季时正常运营的维护成本。当然,雪场周边还得有合适的水域环境才能把汽车营地项目搞火。
现在有一种呼声,希望把汽车营地在京郊雪场搞成“连锁店”,一站一站地体验运动休闲、欣赏户外美景。这是一种好的愿景,如果有更多的雪场愿意在非雪季经营进行试验、创新,相信除了把好吃的蛋糕做大外,还可以做出其他款式美味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