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世博之后,上海选择什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来自国际企业家的智慧

  □ 吴 宇 潘 旭

  

  “世界上伟大的城市,不是因时代的变迁而实施变革,而是充分理解变革的重要性,首先自我变革成为示范领导城市。而世博会就为上海提供了这种机遇。”

  这是10日从第22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发出的声音。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临近闭幕之际,近80位知名的国际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汇聚世博园,共议世博之后上海的新选择和未来发展道路,可谓正当其时。

  

  上海能否成为低碳示范城市?

  

  在日本东芝公司最高顾问、前会长冈村正看来,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就是借智能社区、智能城市的试验和验证,建设新一代低碳社会,而上海凭借世博会一系列新型环保节能科技的展示和应用,应进一步普及节能环保理念,率先建成面向中国的低碳示范城市。

  他认为,世博会闭幕后,解析世博会相关科技项目的试验结果和数据极为重要,以此可让上海建设智能社区的关键要素得以明确,并编制好操作性更强的近期和中远期的城市环保蓝图,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商用和家庭节能标准。

  印度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克里斯提了一个建议:上海能否以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试点,对高层建筑安装灵敏的能源监测和管理系统,特别是用于检测能源消耗的传感器。

  上海是全球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克里斯说,上海的大部分高层建筑建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对气候环境的考虑并不像现在这么紧迫。将这些高层建筑改建为绿色建筑,不仅经济和社会效应可观,而且可以推动政府成为节能环保及相关信息科技创新、应用的倡导者、投资者和领导者。

  

  借世博会创立城市新品牌、

  改变“人文气候”

  

  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区,让英美烟草集团主席理查德·巴罗斯非常振奋。他认为,世博会实际上已创造了一个与文化、国际化和创新相关的强大品牌,做好“后世博”的文章,是一个为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留下恒久遗产的机会。

  巴罗斯进一步建议:世博会之后,世博园区可以转型为一个或多个提供特殊配套政策的园区。例如,可以为企业家和新兴行业提供办公场所,为中国和国际一流的学术机构和商学院合作办学提供合作平台,为中国的艺术、音乐和电影工作者提供创作空间。

  围绕世博园区的后续利用,西门子股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旭德提出了一个“人文气候”概念。他认为,“人文气候”是生活质量的同义词,而生活质量与经济竞争力和环境一起,是一座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上海将世博园区变为市民绿色休闲娱乐场所的决定,无疑将改善这里的人文气候,这一‘栽桐引凤’之举,又将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城市的长远竞争力。”罗旭德说。

  

  匹兹堡的启示:

  上海如何成功转型?

  

  对于上海来说,如何借世博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是一篇急迫的文章。美国匹兹堡被称为“21世纪经济的成功典范”。作为“他山之石”,被称为“80后市长”的美国匹兹堡市市长卢克·雷文斯塔尔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特邀嘉宾的身份,带来了三条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

  一是继续利用好制造、能源等传统产业优势,同时使之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以西屋电气为代表,目前匹兹堡有多达700多家公司参与到全球能源供应链中,成为煤炭、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输配电和智能楼宇等七大能源相关行业的领军者,创造了全市主要的财富来源。

  二是以公私合作方式加强教育投入,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求学梦想,同时建立企业与大学的合作关系,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资助有发展前景的技术项目进行商业化开发。

  三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匹兹堡政府将原先的钢铁厂改建成多用途的文化场所和创意园区,用1%的销售税在艺术、文化和户外休闲娱乐领域进行投资,建立完善了自行车道、河岸步道和滨江公园。

  雷文斯塔尔强调:“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城市不仅要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创造优质的居住环境至关重要。”

  这位目前全美最年轻的市长意味深长地说:“匹兹堡和上海在各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着各自的转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