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华侨在事业打拼上都有其成功之处,但由于没有组织起来,遇到困难时,依靠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支撑,正所谓“独筷易折,群箸力铸”。如何凝聚起团结的力量,许克宜有着自己的思考。
□ 刘国昌 郑固固 许 正
在风光绮丽的马尼拉,我们拜访了菲律宾中国商会董事局主席许克宜。
菲律宾是华侨传统的侨居地,虽然华侨华人只有200万人,占菲律宾人口不过百分之一点几,但在工商各业却建树良多,实力雄厚,对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突出。近3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二三十万的新移民来到了菲律宾,成了“新华侨”。许克宜便是其中的一员。
革新
走出“唐人街”
许克宜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继承祖业而来到菲律宾的。他祖籍福建晋江,生在泉州,长在泉州。学中医出身的他来到马尼拉时,爷爷留下的小杂货店已经经营维艰,很不景气。菲律宾对行医控制得很严,尤其对华侨中医几乎不发牌照,让许克宜空有一身本事难以施展。
经过认真揣摩和思索,许克宜开始推广“食疗”的理念,逐渐地,他获得了承认,拥有了客户。他又从美容养颜、健身滋补等时尚认知入手,开始开拓菲律宾中医药市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打拼,中药在菲律宾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此,许克宜逐渐增加自己的门店,创立了菲律宾京华药业公司,经营得到长足发展。
许克宜每年都亲自参加“广交会”,并深入走访中国国内各省市医药企业,了解掌握各种中药产品信息,严格控制货源质量。他还与许多名优中药品牌结盟,做代理,把中医药菲律宾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实现多赢。
马尼拉的唐人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不少华侨华人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许克宜认为,唐人街“筚路蓝缕,守望相助”的华侨精神当然应该承继发扬,但囿于一隅的格局必须改变。要真正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得到更大发展,华侨企业就要有全新的视野和革新的胆识,“保住唐人街,就要走出唐人街”。
理念
独筷易折群箸力铸
随着事业的成功,许克宜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结识了许多华人耆老和名人政要。他是个热心人,经常帮忙处理华侨遇见的问题与困难。他发现,许多华侨在事业打拼上都有其成功之处,但由于没有组织起来,遇到困难时,依靠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支撑,正所谓“独筷易折,群箸力铸”。
经过20多年的艰辛奋斗,“新华侨”这个群体已经茁壮成长,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了初具规模的事业,贸易、零售甚至矿产开发等领域的企业都办得红红火火。在菲律宾,很多国家的商人成立了自己的商会,有美国商会、印度商会、韩国商会、墨西哥商会、日本商会等。在这样的情势下,在许克宜的心中,一个埋了十年的、要把“新华侨”这个群体团结起来的念头成熟了。
2007年11月10日,一个以新华侨为主体的社团——“菲律宾中国商会”宣告成立。作为商会的董事局主席,许克宜和他的许多新侨朋友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亲自在成立大会上为商会监誓,并发表了近30分钟的讲话。她希望中国商会能为增进中菲两国友谊、提升菲国贸易与投资额和增加就业做出贡献。
菲律宾最大的华社商联总会理事长陈本显,见证了中国商会董事局向第一任会长郭从愿授印;而时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的宋涛也为中国商会送去了祝福与勉励。他希望菲律宾中国商会以成立为契机,积极推动中国移民融入菲国主流社会,大力投身当地社会经济建设,遵守法律,合法经营,为菲律宾繁荣与稳定贡献力量。
展望
新移民融入主流社会
菲律宾中国商会拥有一万多名会员,与传统的华人社团相比,菲律宾中国商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凝聚“新侨”为特色。会员们取得菲律宾的永久居留权后,大都依然保留着中国国籍,因此“爱国护侨”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许克宜说,自己的一颗中国心时刻都随着祖国的脉搏跳动。在中国商人领事保护方面,中国商会积极与中国驻菲大使馆合作,并通过商会成员和众多菲华热心人士的努力,与菲律宾移民局长签订了“外侨法令备忘录”。他强调,中国商会的一大作用,就是要带着新移民融入主流社会,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商会简介
菲律宾中国商会于2007年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正式注册成立,是菲律宾最大的华侨华人商会团体之一,会员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旅菲的新一代华商精英。
菲律宾中国商会的成立可以用“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来形容,在成立之初就有5000多人热情主动加入,到目前已超过一万人,而且还在进一步壮大中,目前在全菲各主要城市已成立了多个分会。
商会旨在为新华侨争取合法、合理的权益保障,帮助新华侨尽快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同时发挥新华侨自身特点和优势,为菲中友好交流架起桥梁,致力于增进菲中两国的友谊,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