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百姓理财的庞大市场需求,各家银行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然而,记者发现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普遍存在产品设计复杂、信息披露不透彻、投资收益“含糊不清”的通病。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广告语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近年来物价的持续上涨,多数百姓眼看着拼尽全力也跑不过CPI了,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通过理财减少损失,保值资产。正因为如此,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无不抱着两种期望:一是财产保值。二是财产增值。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银行的理财客户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几乎沦为蚀财陷阱,资产不但无法保值增值,反而越理越少。
正如股市人人都熟知的那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样有风险,同样需要谨慎,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理财者在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甚至是财产贬值后选择和银行“秋后算账”,甚至是对簿公堂呢?这其中银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其投资和收益的计算方式都很繁琐复杂,再加上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般的理财者根本就看不明白而只能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银行工作人员或者是为了完成银行分配的销售任务,或者是为了多卖理财产品拿提成和奖金,总是故意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却对其中存在的风险避而不谈,给理财者一种只要买了就稳赚不赔甚至是能发大财的感觉。
而在后期的理财过程中,银行利用信息上的不对称,总是对理财客户“报喜不报忧”。一旦等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账面上的收益不能达到原来的心理预期或者是不赚反亏,理财者当然要找当初卖给自己产品的银行理论了。
作为银行,通过出售理财产品获得收益没有错,但不能为了多卖产品就不顾理财者的资金安全和风险,不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或采取诱导甚至是欺骗的手段来让客户购买自己的理财产品。银行对理财产品要秉持客观推荐的原则,对风险尽到必要的告知责任。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清楚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出现零收益是正常现象,购买之前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抱有只赚不赔的想法,更不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理去理财。
(摘自《长江商报》苑广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