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图书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出版国际化被业界认为是抢占国际图书市场先机的首要途径。怎么做才是出版国际化?出版国际化会给出版企业带来哪些帮助?
□ 宗小欣
日前,在第三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国际出版家对话活动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围绕着出版国际化的讨论,谈了自己的体会。
据活动主持人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副局长吴伟介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作为出版“国家队”,其出版物在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居第一。
出版集团如何“走出去”
截至目前,中国出版集团拥有海外出版社、连锁书店和办事机构28家,海外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聂震宁认为,出版国际化包含着“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内容。其中,“走出去”是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多元化和文化自觉的结果。
中国出版为什么要“走出去”? 聂震宁认为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文化为什么“走出去”?大势所趋,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经济全球化大势之下文化交融、交锋必将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精彩。正常的情况不仅只是引进来交流、交融、交锋,我们应该“走出去”。
针对中国出版集团如何“走出去”?聂震宁的观点是,出版国际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为例说:“这本书只涉及一些中国故事,就登上了法文翻译版连续14周畅销书榜,这个事实说明,现在是中国作家和中国出版人充满信心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了。”
引人关注的是,在2007年2月《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的出版国际化之路也开始了。据罗纳德介绍,2007年圣智学习出版集团成立后,在规划、预算、产品开发、管理等方面都开始把国际性作为重点。比如产品研发,更多考虑的是国际市场、国际客户的需求。罗纳德的切身体会是,思考要全球化,实践要本地化。
寻找国际化最佳途径
那么究竟什么是出版国际化的助推器?记者注意到,中外出版家的思考结果各异。聂震宁认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3个有效途径是: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营销、搭上数字出版高速发展列车。其中出版数字化将是“我们‘走出去’最便捷的一条路径”,它将大大提升图书出版流程的科学化,同时缩短出版周期、扩大使用范围。
对于译者最重要还是版权代理商最重要的问题,聂震宁思考的结果是:翻译第一位,版权代理商第二位。聂震宁认为,翻译跟作品事实上是共同体,同时版权代理商是不可或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之所以输出33个国际版权,就在于它有一个很好的版权代理商。
选择市场有学问
针对有专家提出的中国出版集团在出版国际化进程中,将首先向哪个市场进军的问题,聂震宁说,从经营角度而言,亚洲市场是我们最熟悉的市场,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中国出版产品“走出去”相对容易。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国出版集团希望跟欧美市场、欧美出版业、欧美读者有很好的合作和交流。
与此同时,聂震宁还谈了对拓展海外市场的看法,他认为其途径除了并购外,在海外建立机构也被认为是手段之一。
聂震宁特别强调:中国出版“走出去”必要条件,就是提高中国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因为我们国家正在加大出版产业发展的速度。出版是一个庞大而分散的产业,要壮大我们的整体实力,最重要的是产业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现在我们在不断提高我们出版业的企业化经营水平,转成企业之后在建设企业制度,转换经营管理机制,特别要加大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国出版产业要壮大实力必须要提高集中度。中国出版产业集中度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在各地都有出版集团,下一步出版集团如何建设、如何提高集中度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提高集中度中国出版产业才有效地、有整体实力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