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 跃
在经销商退网之事余波未了的情况下,比亚迪最近再次麻烦缠身。
日前,有消息称,在2009年4月份大众与比亚迪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之后,双方谈判了一年多的电池配套项目或将“无果而终”。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要么是比亚迪海外事业部的推销能力有限,要么就是比亚迪电池技术上依旧斗不过三洋等竞争对手。”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期望在电动车领域全面开花的比亚迪,在现有资金和技术实力并不足以支撑的情况下,最终可能会不得不选择“丢卒保车”的战略。
合作告吹?
“目前,我所能透露的是,装载有比亚迪电池的大众电动车正在欧洲进行路试。”日前,针对业界关于“比亚迪与大众的合作将搁浅”的消息,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钧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上述回答。
但据记者从比亚迪一位经销商负责人那里了解到,所谓正在欧洲进行路试的装载有比亚迪电池的大众电动车,“其电池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之后,比亚迪就提供给大众了。在其他具体操作层面,比亚迪与大众在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而比亚迪另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双方在签署合作备忘录之后,到目前为止没有合作的具体计划和内容出来,正式的合作协议也未签署。
至此,业内对该事件的第一反应是:大众转向了。
与雷诺-日产联盟、通用、戴姆勒等车企既做整车又生产电池的发展模式不同,大众在电动车的发展战略上,选择的是更为保守的“单腿走路”方案——即只开发整车,电池选择配套。但大众方面也承认,拥有专利的电池技术具有战略上的必要性。这也就意味着大众需要在电池配套上的选择更加谨慎。
在此情况下,在与比亚迪签署关于电池配套的谅解备忘录之前,大众已经于2008年5月与三洋电机签署了联合开发大容量锂电池合作意向书,并将在2012年投入使用。2009年2月,大众还与东芝签署了合作开发锂电池的项目。对比与比亚迪的合作,上述两个项目都将为大众带来一定的电池专利技术。
收缩战线
不过,对比亚迪而言,其也有足够的理由日渐淡化与大众合作的迫切性。
在与大众达成合作意向之后,2010年3月,比亚迪又与戴姆勒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到了7月份,双方的“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运作。“在与大众的合作项目中,比亚迪的角色只是电池配套商,而与戴姆勒的合作则更有助于提升比亚迪的品牌。”上述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这实际上也符合比亚迪近两年的发展诉求。该人士的话,似乎也在从侧面印证比亚迪与大众合作前景的渺茫。
据记者从戴姆勒(中国)了解到,目前双方确定的具体合资方式是“戴姆勒提供车身,比亚迪配套动力系统,包括电池和电动机等关键配套”。同时,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资项目将开发出一个全新的品牌电动车,包括名称和LOGO,都将以奔驰B级车为基础进行开发,在2013年推出。这无疑给了在品牌提升乏力阶段的比亚迪更多的希望。
此外,资金问题也是比亚迪逐渐淡化与大众关系的另一个隐晦的因素。
据了解,与大众的合作意味着比亚迪要有足够的电池配套能力,而记者从比亚迪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在电动车电池领域,比亚迪至今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若想改变这一局面,比亚迪必须进行相关项目的兴建。但摸摸自己的钱袋子,比亚迪感到底气不足。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比亚迪显然深知这一点。但这个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还需要时间来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