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上100多元疯抢的“陀螺”,铺天盖地的网上讨论,《盗梦空间》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好莱坞电影的“病毒式”营销术创造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也许从中,国内各行业营销人士能借到“他山之石”。
□ 李 雪
上映仅仅两周时间,《盗梦空间》在内地的票房即突破2亿元。虽然该影片在内地的宣传攻势并不强,但它在北美地区则实施了将近一年疯狂的“病毒式”营销(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借助网络让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截至9月5日,该影片在全球的票房已近7亿美元。好莱坞电影的“病毒式”营销术有哪些奇招?哪些又能被华语电影有效吸收?也许从中,国内各行业营销人士能借到“他山之石”。
营销策略
病毒营销中的平衡战术
与国内主要靠媒体报道和口碑传播不同的是,《盗梦空间》北美上映除了常规宣传模式,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营销团队运用“病毒式”营销方法让人印象更为深刻。其实,科幻电影危险系数很高,太简单、直接容易被贬“弱智”,难懂、难以理解也难免遭诟。《盗梦空间》的宣传策略巧妙地规避了这些困境,华纳公司开始宣传时主要突出神秘到惊人的情节和意象,等上映日期临近,再让它呈现出高智商、惊悚、史诗的特点,观众被吊足胃口,每一步都积极跟进,自发加入“病毒式”营销大军,以网络为主要媒体的各种讨论此起彼伏。
“我想这是最令人兴奋的电影制作方式了,它从商品营销的角度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一方面,你得让影片神秘,另一方面你要透露给观众足够的信息使得他们有兴趣去看这部电影。而我,试图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成功之道
口碑营销+刻意制造话题
目前,许多国产电影纷纷采取了加入开心网、微博等方式与网友互动,从而进行病毒营销,比如《锦衣卫》、《叶问2》等。
招式一:发布神秘病毒网站
为配合电影的诡秘气息,发行方可谓挖空心思大玩悬念。在《盗梦空间》刚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人们几乎找寻不到一丝影片的剧情梗概和剧组内幕,这给影片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2009年,华纳兄弟开通了《盗梦空间》官方网站。但在网站的首页上,只有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陀螺和剧情又有何关联?片名“Inception”是什么意思?对于人们的这些疑问,片方一概不公布。
影片的最初“亮相”,是从一件奇怪T恤开始的。今年4月的旧金山WonderCon展会上,部分观众得到这样一款T恤:T恤正面图案是一个奇怪的机器,背面是一个QR二维码。事实上,T恤正面印制的是片中核心道具——可以让使用者与他人共享梦境的“梦境机”,而背面二维码则暗含一个网址,它把人们指向一个病毒式营销网站PASIVDevice.org。这个网站其实就是一本“梦境机”的使用说明书。
与此同时,一些记者和电影从业者也收到了神秘礼物:装有一个陀螺和一个U盘的小铁盒。U盘中预存了影片的预告片,盒子上的QR二维码则指向另一个电影网站Mind-Crime.com。这个网站分4个宣传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内容提供,如海报、预告片等,但网友若想看到这些内容,则需要完成迷宫游戏之类的小任务。对《盗梦空间》首张先行概念海报进行爆料的美国记者表示,这张海报深藏于《盗梦空间》电影官网的一个叫“心理犯罪”的迷你游戏中。参与者需要先按照要求设计一个复杂的游戏迷宫,才能完成游戏,取得海报。
《盗梦空间》还有一个病毒网站,其地址隐藏在一些街头海报里,这个网站叫做“What Is Dream Share”。该网站以匿名博客的形式,介绍了梦境机的源头和理论基础,试图揭开所谓“盗梦”的阴谋。
招式二:普及梦境科学知识
此后影片的宣传也没有从剧情入手,而是围绕片中核心创意“梦境机技术”、“意识犯罪”等展开,普及梦境科学知识。这样,观众在观影前既对影片有了初步了解,又对这一独特创意产生好奇。
据了解,宣传人员专门拍摄了一段导演诺兰采访梦境科学家的视频,探讨梦境科学、意识犯罪原理的视频。这段短片达到了良好效果,很多网友对片中描绘的梦境科学前景产生了兴趣,开始思考这种技术在未来是否能实现。一些媒体也借机做了一些科普宣传,把这个话题连同影片一起炒热。
招式三:让营销走向街头
接下来,影片宣传从网络转向线下。电影上映前几周,营销人员在纽约街头的两幢建筑物上分别悬挂了巨型海报,一张是建筑外立面卷曲,露出里面的楼层,另一张是从大楼顶层窗户泻下滚滚洪水。两张海报的逼真程度足以以假乱真。巨型海报既突出了电影在视效上的特点,非常符合影片宣传语“The Dream is Real”,也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为影片造势再立一功。
近一年的病毒营销,也令《盗梦空间》在上映前一个月获得美国Spike电视台颁出的“最期待电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