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冯平日前透露,卫生部办公厅对“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表示,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
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同意注销
过氧化苯甲酰俗称为“面粉增白剂”,一直存在存废之争,作为政协委员,冯平曾多次提交提案,建议从面粉中取消添加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增白剂使用。
冯平在前日举行的一次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研讨会上说,7月份,卫生部办公厅在对全国政协提案“关于再次建议尽快出台新的小麦粉国家标准”的答复中提到,遵循技术上确有必要且安全可靠的原则,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已审查同意注销过氧化苯甲酰。卫生部称,已经据此启动注销过氧化苯甲酰及其善后处理措施的论证。
卫生部启动注销论证
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12月,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表示,卫生部收到国家粮食局提交的有关“停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的申请材料,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讨论,再最后作出是否禁用的决定。
冯平说,卫生部在回复中也表示,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指导过氧化苯甲酰面粉处理剂生产企业尽快转产,加快对企业技术改造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制定舆论引导方案,解疑释惑;三是做好面粉处理剂和面粉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工作等。 (新京)
【小资料】
面粉增白剂
面粉增白剂是过氧化苯甲酰的俗称,在我国许可作为食品添加剂,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面粉生产中普遍使用。增白剂的主要功能就是增加产品白亮度,改善面粉的“卖相”,同时可以防腐延长保护期,对于面粉的口感和营养并没有任何效用,而且会破坏维生素。按照规定,过氧化苯甲仅限用于小麦粉,最大使用量是0.06克/公斤。
不过在国际上多限制使用面粉增白剂。如欧盟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任何食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也限制其用于面粉。(海波)
企业反响ⅠQiye Fanxiang
停用 山东面粉企业充当“带头大哥”
据记者调查,目前山东主流面粉企业生产的10公斤以下小包装民用面粉多数已不含增白剂,而供应馒头房等加工企业的大包装工业粉中仍有添加。
大小包装有别
德州鹏达粮油连锁超市公司总经理陈健9月15日告诉导报记者,尽管国家允许在小麦粉中添加增白剂,但由于增白剂会影响面粉口感和筋道程度,市场上正规厂家生产的10公斤以内小包装面粉,主要供普通百姓家用,一般都没有添加增白剂;而供给馒头房、饼店、油条店等的大包装工业粉多含增白剂。不加不好销售,这也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据统计,占我国面粉产量约80%的最大宗产品,即25公斤包装的出粉率在75%左右的面粉,几乎都添加了增白剂。
德州市永乐食品公司质检部的孙先生也表示,目前,该公司不添加增白剂的面粉主要面向家庭用户,销路非常好,远远超过添加增白剂的面粉;而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增白剂的产品主要卖给食品加工户。
山东企业带头停用
德州市粮食产业化协会有关负责人同日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新标准可能会许可使用增白剂,但是协会已多次建议有关部门停止使用,并得到了众多大型面粉企业的自觉响应。
德州市发达面粉集团、永乐食品公司均表示支持停用增白剂。此前,在本报等单位的号召下,众多山东面粉龙头企业已经于去年集体宣誓弃用增白剂。
德州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面粉产业基地。全市现有面粉加工企业106家,年加工生产能力500多万吨。企业的一致行动,在面粉行业内掀起来弃用增白剂风潮。随后,青岛的维良食品、凯乐制粉等10家面粉企业也联合承诺不用增白剂。一时间,众多弃用增白剂厂商纷纷开始更换包装,在新的外包装上加注“不含增白剂”字样。(王迎波 史海东)
消费之声ⅠXiaofei Zhisheng
消费者:增白剂宁缺毋滥
记者走访济南大润发超市和银座商城发现,不使用增白剂的面粉远远多于使用的。是否含有增白剂,在价格上几乎没有差别,价格差异主要来自品牌和级别的不同。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尽管多数消费者不清楚增白剂为何物,但大多坚信宁缺毋滥,没有更好的办法。多年以来形成的“面粉越白越好”的消费误区正在悄然改变,是否使用增白剂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面粉时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导)
糖酒时评ⅠTangjiu Shiping
莫让面粉增白剂
成“替罪羊”
□陈一舟
食品安全高于一切,只要证明面粉增白剂对人体健康有害,那么,毫无疑问,这种食品添加剂必须要禁止使用。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还没有找到更多直接的证据表明面粉添加剂十分有害。而实际上,关于面粉增白剂的常识如何?究竟有害无害?公众大可以通过资料查询或者“网上搜索”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不过,即便明知面粉增白剂没有问题,大多数人还是呼吁禁用。这种心态其实不难理解,体现出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
食品添加剂是很可怕的东西吗?答案是既可怕但又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恐怖。在国外,食品添加剂有上万种,而在国内,林林总总也有上千种。这涉及一个使用的规范问题。合法应用的食品添加剂,如果过量过度使用,也就成了“祸水”。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过氧化苯甲酰的最大用量为60PPM,即0.06克/公斤面粉,但国内的面粉却“越加越白”,随之,假冒伪劣也越来越多,一白遮百丑,出现了以次充好。正如有专家所言,市场的不规范运作,监管责任的不到位,直接导致面粉增白剂成为众矢之的。既然不“可控”,干脆一概禁用,呼吁禁用增白剂的大众心态即出于此。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允许使用增白剂,增大了监管的难度。所以,质检和工商管理等部门都强烈主张禁用增白剂。这就又给面粉增白剂染上了一层管理之争和利益之争的色彩。如此种种,面粉增白剂越看越像是一只“替罪羊”——即成为食品公共安全危机和管理信任危机的外显载体,又成为叠加了管理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博弈工具。这样的博弈或者还会继续下去,但需要警醒的是,禁用或者批准一种食品添加剂,必须要遵循严谨的科学评价程序,不能情绪化和利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