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渝商,作为独立的商帮,其历史并不算久远,但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早已在渝商的身上刻下深刻而特殊的印记。重庆是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和中心城市,航运码头文化和山城环境造就了重庆独特的城市形象和人文景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集山城、火炉、雾都、军工基地、长江三峡、川江号子和辣遍世界的火锅王国等众多城市标签于一身。这一切,已然证明现代渝商的发展将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奋斗史。
渝商德望
薪火相传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民族资本快步发展,重庆商人屡出奇才。如今,他们的后代或继承衣钵,或开创新的领域。渝商美德,得以传承。
胡子昂:工商楷模
胡大模:独闯天下
1897年,胡子昂出生于重庆巴县南坪镇,是我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
现在重庆人熟悉的大溪沟电厂、自来水厂,以及南岸水泥厂、江北三钢厂等都是其杰作。另外,他还兴办了机器厂、火药厂、银行等,不仅为当时的重庆城送来光明,还为抗日战场生产了大量急需的钢铁、弹药。
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其经营的华康银行及四川水泥公司、中国兴业公司、华西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企业的全部股票和房产无偿交给国家。
胡大模是胡子昂的长房长孙,现已年过半百,却有多个企业职务在身:江津区兴祥港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酉阳华融小额贷款股份公司董事长等。据悉,自从1997年弃医从商以来,他通过海内外亲朋关系为重庆建设至少引入5亿资金。
回首自己下海的10余年经历,胡大模透露,由于祖父在解放后将包括自有住房在内的所有家产全部捐献给国家,自己经商并没有多少资本,只是在具体的公司中起组织、协调作用。
卢作孚:中国船王
卢晓钟:传承衣铱
卢作孚,合川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实业家,以创办经营民生实业公司、主持北碚乡村建设著称于世,被毛泽东称为四个不能忘记的中国实业家之一,有“中国船王”的美誉。
1925年秋,卢作孚弃学从商,靠友人支持8000元创办民生实业公司,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驳150余只,吨位72000吨。
此外,1927年春,卢作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对北碚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修铁路,建煤矿,办纺织厂,开辟公园,办医院、学校等,把嘉陵江边的小渔村变成美丽新城,被誉为“北碚之父”。
卢晓钟是卢作孚之孙,在他众多的现有职务中,这位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还拥有一个企业职务,即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刘子如:金字招牌
刘万岳:踏实诚信
1870年,刘子如出生于原綦江县金灵乡新村(现万盛区金桥镇新木村),先后创办了胜家无限公司、“三才”机制砖瓦厂、华璋草帽公司、蜀亨轮船公司、大中银行等几十家工商金融企业,在1910年前后,便成为享誉西南的巨商。
此后,他将积聚的财富全部用于慈善教育事业,捐赠总额达30多万大洋,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慈善家。
刘万岳是刘子如之孙,现在是重庆联成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他表示,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自己从事房地产开发近十年来从不偷税漏税。
前两年,因房地产市场疲弱,刘万岳在距綦江县城仅21公里的横山镇拿下200多亩地,利用当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凉爽气候搞起了旅游地产开发。
(陈斌 刘斌)
新火锅帮 加速攻城略地
重庆人的性格极致地体现在他们的“火锅”江湖里。尽管吃客们并不在乎,新旧火锅商人,还是以对资本不同的认识和思考,作了一个分界。
崎岖的山城、湿寒的雾都,历练着一代又一代的重庆人,而重庆及重庆人的性格则极致地体现在他们的“火锅”江湖里。竞争白热化的重庆火锅江湖,新旧火锅商人已经以资本为界,划开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重庆新火锅商帮的逐渐形成,真正的契机是从引进特许加盟开始的。”重庆餐饮策划专家刘可如此总结。
传统火锅掌门人的经营思路是,希望亲历亲为去找最好的地段开最赚钱的店。重庆大队长知青火锅老板傅佐奉认为:“找好位置开店,然后把赚到的钱又去开店,这样我心里才踏实,资本市场不一定适合我,钱都在账面上感觉太虚了。”他如此认为,并且他还是坚持绝大部分做直营。
而新火锅帮大部分却都在梦想当“资本家”。小天鹅集团掌门人何永智曾经拖着摔断的腿辛苦地全国“扑腾”,每个月手机费要打1万多元,才开了十几家店,而当外来资本一注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架构的愈发专业,她的手机每个月只需打1000多元,她的火锅店却全国开花,何永智更坚定了做“资本家”的决心。
德庄火锅掌门人李德建表示,从2004年起,已有8家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相继跟他接触过。不过,他都没有接受。因为他认为,现在重庆火锅已面临一个瓶颈问题——成本太高,只有地理位置非常好的火锅店能赚钱,很多火锅店盈利减少,光开店并不能产生效益,反而对品牌损伤非常大,因此不宜盲目扩张。
对资本的认识和思考,正是新旧火锅商人的一个分界点。传统火锅人要靠自我资金原始滚动,其融资范围局限于小圈子、熟人,一般要等到开了一家店赚钱后才拿着钱去开第二家店。但是火锅新商帮敢“以别人的钱来赚钱”,融资渠道更为专业、广泛、全球化,如过江龙是有资方背景,重庆小天鹅集团也在享受红衫资本的注资带给小天鹅快速“攻城略地”的快感,并为未来的上市做准备。
渝派地产 造有义气的建筑
都说重庆人重义气,但这种义气并不是以破坏规则为代价。不把房地产作为一锤子买卖,渝派地产因此得以生存和发展。
既然是起源于水码头,传统上的渝商自然不像川西人那样坐在茶馆里就能揽到生意,他们需要和险滩、洪流搏击,因此拼搏精神十足,胆量惊人,有与任何对手一拼高下的勇气。
近些年来,以龙湖、金科、隆鑫为代表的渝派地产商们,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从弱到强,走出本土,布局国内,俨然已经成为代表西部抗衡东部各派的新力量。
都说重庆人重义气,但这种义气并不是以破坏规则为代价,这里面既有哥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重义轻利的因素,也有对现代商业规则和契约精神的认同,开发商对房子品质和细节的近乎变态的追求,对物业服务的精益求精,其实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不把房地产作为一锤子买卖、把钱搞到口袋里了事,而是以对待一生的朋友一样对待客户。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重庆商人的这种特点成了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渝派地产独特风格的形成完全是重庆这个独特市场练就的产物。充分竞争的市场培养了中国最挑剔的购房者。重庆人购房往往不看铺天盖地、神乎其技的广告,他们相当务实,如果你的房子做得不够精致,细节考虑不周,不论你是多大牌子的开发商都一律不认。
独特的文化、与众不同的市场,让重庆地产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从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阶段来说,这条道路代表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未来的方向,因为毕竟房地产行业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也不可能永远重复投点钱、搞点关系就可以大赚其钱的模式,房企的生死竞争必然会在产品细节、品质和服务上进行,在这个过程当中,重庆地产商们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充分市场上所获得的品质和细节打造、成本控制的经验,将带给中国房地产行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其实,在我们谈到“渝派地产”的时候,其内涵是不仅限于龙湖、金科这样的本土企业的,我们所说的“渝派地产”也包括进入重庆本土市场的外地房企,就像南橘北枳一样,重庆这个独特的市场也在改变着这些外地企业的行事逻辑。
契约精神 重庆的重磅筹码
□ 张 梅
日前,搜房网进行了一项《寻找重庆价值》的城市调查。7天的调查吸引了3000余名网民的参与。面对近100个选项,多达700余名网友选择了契约精神。因为豪爽耿直的重庆人最具契约精神,这或许将成为重庆这座城市发展的最大竞争力。(2010年9月3日《重庆商报》)
“在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城市里,构建市场经济所必备的条件将无法建立。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让契约精神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其执行力度如何,往往反映着城市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看来,契约精神,是城市商务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8月24日,地产大鳄任志强在其微薄里感慨道:“市场最缺的是契约精神。诚信是契约中的核心,而社会失去了信任,诚信又如何能在法律有效约束下变成社会发展基础呢?失去了诚信自然就不会有信仰了。”在他看来,城市商务文明,契约精神必不可少。
重庆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契约精神将是不可少的必修课。
国资委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也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在其新作《契约精神》一书中也谈道,“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尽快地融入国际社会。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中国不仅需要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契约精神。”“遵守契约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座城市最大的价值。” 走南闯北10多年,从事建筑材料生意的余先生如此评价契约精神的重要性。余先生坦言:他最喜欢和重庆人打交道,重庆人耿直、豪爽,重庆是一个极具契约精神的城市。
创新渝商 屹立时代前沿
渝商文化是“重信重义、自强不息”的“码头文化”,更是“爱乡爱族、爱党爱国”的“陪都文化”。
重信重义,自强不息是新一代渝商的精神本质。“重信”,就是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信;“重义”,就是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忠义和扶危济困义利兼顾的社会主义道义的道路。用“重信重义,自强不息”这八个字来概括新渝商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新渝商精神的历史传承。还体现了新一代渝商不断创新的精神。
前四川重庆商会秘书长臧雷曾表示,和重庆人耿直性格相关,商场上的重庆人往往都是重信用、讲义气的,这是渝商的最可宝贵的品质。而且从上个世纪创业一路走来的渝商,由于大都出身贫寒,所以最能吃苦耐劳。“在外地,一提起重庆商人就会让人想到‘耿直’二字,吃苦耐劳更是出了名的。”北京重庆企业商会会长郭松如是说。
重庆人的“耿直”,讲义气,也让各地人对渝商竖起了大拇指。5·12地震前后在川渝商共计捐款超过2000万……“在川渝商表现出的巨大社会责任感,其实也是渝商重信重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更爱埋头拉车,不喜抬头看路,这似乎是在川渝商的共同特征。”谈及渝商在性格和“财商”的不足时,祖籍云阳、现在成都新都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杨和平坦言,比吃苦耐劳,渝商比浙商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相比浙商在全国商帮的显赫名声,渝商在长远眼光的把握,和合作意识方面,与浙商还是有不少差距。
而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却认为,其实“单打独斗”并不应该是渝商的传统,“千百年前在重庆码头拉船的纤夫,就是靠着相互之间的合作配合才能生存下来。”尹明善表示,渝商的文化是“重信重义、自强不息”的“码头文化”,更是“爱乡爱族、爱党爱国”的“陪都文化”。
重庆兵团 蜀地创传奇
当四川省重庆商会及重庆在四川的一些地方商会相继成立后,在川的重庆商人才不断浮出水面,以成都为轴心超逾百万的“重庆兵团”令人惊叹。
恩威集团老总薛永新曾说过,“因为不喜欢刻意去作区分,所以很难统计成都究竟有多少渝商。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成都各大产业里,做得最好的那几个人中,肯定会有重庆人!”
当四川省重庆商会及重庆在四川的一些地方商会相继成立后,在川的重庆商人才不断浮出水面,以成都为轴心超逾百万的“重庆兵团”令人惊叹。
一批批重庆人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年代走进成都创业,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形成了一个高潮。在这里,他们迅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布局了自己的产业,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还有相当一部分重庆籍企业家,纷纷从沿海地区内迁成都,带着产业,带着品牌,来这里“再出发”、再“洗牌”,开创更大辉煌。
这其中,有几个企业家的经历和情况极具代表性。
恩威薛永新,1983年揣着20元人民币到成都闯天下,1989年发明“东方神药”洁尔阴石破天惊,从而创出“恩威奇迹”。
石胜利是中国山珍火锅的创始人。1996年,石胜利怀揣1000元钱从重庆到成都打天下,现在已在成都开了好几家酒楼,和他一同到成都创业的“兄弟伙”多数成为了老板。他现在是四川省重庆商会的副会长。
四川省重庆商会的发起人和第一任会长、重庆小天鹅集团成都小天鹅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友义,同样是早年就到了四川的创业者。他把自己的表姐——“火锅皇后”何永智的“小天鹅传奇” 演绎到成都,实现了川渝资源的整合,成就了自己的“成都小天鹅传奇”。他有这样一句口头禅:“重庆人在四川做生意,感觉就是在家头做生意一样。”。
1999年,重庆人成都荣乐集团的唐果将他设在珠江畔的工厂内迁成都,成立成都荣乐化妆品有限公司。他落户成都的第一句感慨是“回到家乡,心里格外踏实。”现在他已是旗下拥有7家企业的投资控股公司的掌门人和四川省重庆商会的常务副会长。
无数在川渝商像他们一样,身心已在蜀地融合。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喻永国、伏芝勇采写或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