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巴蜀相连,川渝一家。行政分治后,成渝两地的关系一度变得有些敏感。但一时之争终究斗不过历史友谊,“家庭纠纷”随时间和沟通而化解。近几年来,两地的经济交流融合有了加速的趋势。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同时批准设立成都市和重庆市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9月26日和27日,重庆和成都相继开出第一列“和谐号”动车组,“和谐号”让两地的火车车程由之前的至少3个小时缩减至2个小时;
2010年3月22日,成渝高铁重庆段开工,建设工期为4年的成渝高铁,全长约309公里,比老成渝线缩短了近200公里,该项目投入使用后,最短3-5分钟就会发出一趟动车组列车……
近一点,再近一点;快一些,再快一些,成渝两地携手发展的步伐正变得越跟越紧,越走越快,越来越大。而随着《成渝经济区域规划纲要》的呼之欲出,成渝经济演绎的“双城故事”注定会越来越精彩。
双城之合 成渝经济区启动在即
成渝经济圈的打造被推上日程,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成渝经济区,将建成为继长三角、京津豫、泛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2007年3月11日,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发布,“成渝经济区”正式定名。早先,成渝地区——一个地理概念;现在,成渝经济区——一个区域经济概念。前者基于行政纽带,后者基于国家增长极。谋划发展成渝经济区,川渝双方在思维、运作方式上,肯定不同于分治前,也不同于前些年的合作。
成渝经济区呼之欲出
据最新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杨伟民日前透露,目前国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如此看来,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已成定局,如箭在弦上。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成渝经济区规划初稿提出,成渝经济区包括重庆31个区县和四川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08年户籍人口为1.016亿。
其中,重庆的31个区县有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
四川省进入成渝经济区的区县有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区域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是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4倍,2008年,实现GDP14041亿元,占川渝两省市的79.8%、西部的24.1%、全国的4.7%。经济区幅员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分别占重庆和四川总量的25%和65%。
这里资源要素富集,水资源、天然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铝土矿与硫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4以上,铜矿储量占全国的1/3,中药材产量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1/3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
定位于全国重要增长极
据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介绍,对于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定位,规划初稿给予了5大定位。
这5大定位包括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建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区域;西部地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建设体系健全、辐射西部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布局上,要发展“双核五带”。重庆发展核心。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成都发展核心。包括成都五城区和青白江等14个县,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此外,还将建设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遂渝发展带、渝广达发展带。
向全国最强区域之一前进
对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重点发展8大产业。
这8大产业包括,建设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在成都、重庆、绵阳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在重庆布局直升机生产,建设国家直升机生产基地。
初稿还提出,推动重庆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要加大成渝地区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的建设。
对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初稿提出,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城镇化率达到52%。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0%。
[小编点评]: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川渝和整个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推动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重庆两城市在紧密的合作中将奏响默契而高亢的交响曲。
双城之争 两江VS天府 比赛还是共进
2010年6月18日,在重庆直辖13周年的生日庆典,国务院批准“两江新区”成立。
在重庆设立两江新区近3个月之后,四川省在9月1日召开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并将推动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将会是两地地位之争的催化剂,还是推动两地共同发展的驱动器?
两江新区 重庆的全局之棋
第三个国家级新区花落重庆,是中央对全国开发开放的最新布局,体现着国家战略,具有全局意义。同时,也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重庆的重大历史使命。
据重庆市政府网站8月公布的数据,两江新区获批吸引全球目光聚焦,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拉开要素汇聚大幕,7月初集中签约全国知名民企投资项目35个、总投资202亿元。保税港区一期封关,入驻37家企业和26个项目。国家最大综合保税区获批,万州工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升格完成上报国务院审批程序。重庆—深圳—欧洲铁海联运国际贸易大通道启运,重庆造直通欧洲比走长三角省两天。
日前,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重庆召开高层联席会,双方就共同贯彻中央精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今后5年,国开行将融资600亿元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发展。
两江新区的吸引力早已被各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所证明。全国各地过千亿资金的聚拢,已经让这个新区热得发烫。它对重庆的推动效应,已经摆在眼前。
天府新区 成都的拓展舞台
在9月1日到2日召开的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目前,关于天府新区的规划主要包括“南北”两种方案:一是“南部方案”,即将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成都进出口加工区及资阳市的简阳等地纳入;二是“北部方案”,是整合成都高新西区,新都区以及彭州、德阳市的广汉等地。
目前几个方案还在讨论中,但是,天府新区已受到广泛关注,还引发资本市场的炒作。尽管有多种猜测,天府新区已经箭在弦上,而且被当地寄予厚望。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表示:“未来十年,成都肩负着‘两率先、两带动、五个走在前头’的重任,需要实现新突破、大跨越。”无疑,天府新区给了成都拓展空间的舞台。
双城竞合 无关输赢
对于四川此举,有人认为这是又一出“双城记”,是四川对重庆设立两江新区的应对之举,也有人愿意从四川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的角度来解读。
今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的重庆市“两江新区”,以中央政府的支持作为后盾,让其他西部省市感到来自政策、经济、宣传方面的多方压力。尤其在四川。
然而,“重庆设立两江新区之后,四川该如何整合资源,怎么增强成都的带动性?这一问题摆在四川面前。”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盛毅表示。
“成都市区划分得太小,这虽然调动各区的积极性,但是城市里不能把资源整合好,现在缺乏能够更好培育未来增长点、扩大规模、有整体带动力的核心区域。把相关区域的优势在大区体制下整合,有利于城市新的增长点。”盛毅说。
事实上,“前几年四川这边就在思考进一步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带动力,先后提出很多方案。”盛毅透露,在重庆设立两江新区之后,四川受到了启发,“我们认为现在条件成熟了,时机成熟了”。
盛毅表示,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作为重点经济区,覆盖1亿多人口,20万平方公里。作为成渝经济区的两极,重庆通过“两江新区”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成都作为另一极也应得到国家支持,争取将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重庆两江新区齐头并进,共同带动西部经济发展。
[小编点评]:川渝两地既是一家,又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双方应该把这样的区别看作优点相互借鉴。加强川渝合作,在更高层面上也需要从新的角度审视彼此。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竞争也好,联合也罢,对两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无疑都会是肯定的。
提升“塌陷区”
环渝腹地经济将搭乘成渝经济区快车
不久前,第五届泛成渝经济区商会合作峰会在遂宁隆重召开,会议规模达到400余人。此次峰会让遂宁的一些小城市受益匪浅。比如:蓬溪县签约5个项目,投资总额达3.2亿,创下历届蓬溪参会之最;射洪县成功与3家企业签约,投资总额达7.1亿元。安居区成功签约3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6亿元。
而这些成果都和“环渝腹地经济”相关。
所谓的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包括达州全市,以及广安、泸州、资阳、内江、遂宁的部分县区市。因为经济不甚发达,它们被经济学界称为“中部塌陷”。“它们是四川和重庆之间的跳板。”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
这一区域为成渝经济区内两省市经济活动最为紧密的地方,与“两极”的经济往来尤为频繁。目前成都到重庆之间没有一个较强的经济体或经济带,导致成渝经济区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渝两地核心区高度集中,极化效应明显。若不改变这一现状,成渝经济很难形成一体化,成为“西三角”地区的核心增长极。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副所长杨春健认为,“位于两地中间点的城市,最适合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只有促使‘中部塌陷’区域集体崛起,才能真正发挥重庆和成都两核的辐射带动作用。” (辛文)
建设新的重要增长极渝商看成渝经济区
兄弟情结,根脉相连。重庆和成都地理位置注定了两地经济来往的频繁。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在川经商的重庆商人在120万人左右。整个四川地区,注册成立企业的重庆老板至少8万人以上,其掌控的财富超过3000亿,在川各类企业中,重庆老板均有涉足。
如今,渝商几乎渗透到四川各个产业领域,其人数很难准确统计。据四川省招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今,重庆在川投资累计到位资金逾千亿元,是省外投资第二大资金来源地。对于即将启动的成渝经济区建设,部分渝商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幼中说,近年来,钢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成都成为全国各地钢铁企业争夺市场的主战场之一。正因为如此,川渝共建成渝经济区的消息,让张幼中发自心底地高兴:“川渝更紧密地合作,重钢在川发展优势明显。”
成都卡美多鞋业冯永刚希望,通过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成渝经济区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减少审批程序。
也有渝商反映,成渝两地的发展受交通制约明显,比如,航班、铁路班次少,可选择余地小。沿海企业投资西部,常常是直奔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城市而去,区域内的二级城市未被充分带动,期待成渝经济区的带动作用。
“成渝经济区要建设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必须加强两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省重庆商会副秘书长蒋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