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代广 通讯员 郑永亮
今年4月24日,全国首个针对骨坏死病人开展的公益活动——“贫困骨坏死患者救助行动”,在河南亚太骨病医院顺利启动,120万元善款将用于资助100名具有河南户籍、家庭年毛收入低于1.5万元的贫困骨坏死患者,在该院定点进行无柄关节置换治疗。
这是河南亚太骨病医院成立以来,王瑞视病人如亲人、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奉献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
“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减轻病人痛苦,治愈疾病,是我终生所追求的理想!”9月5日,河南省目前唯一的省级非营利性骨病专科医院、河南亚太骨病医院院长王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理想逐步实现
性格随和的王瑞,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满屋的书籍散发着浓厚的学术气息。
王瑞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当时,作为一位医学高校骨科专业的高材生,完全有机会像他的同学一样留在上海或出国发展,而王瑞却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发展。
“做出回到河南创办医院这样的决定事出有因。”王瑞告诉记者,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有河南老乡千里迢迢找他看骨科顽疾。由于和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相比,河南的医疗条件至少要落后5-10年。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瑞决定改变自己家乡落后的医疗情况,用自己所学习的先进医疗技术,来解除患者的痛苦。
2003年,王瑞与多家医院著名的骨科专家联合在郑州成立了河南省骨病研究所,自己出任所长。
在经过几年的临床观察与摸索后,王瑞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努力探索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治疗骨病行之有效的方案。
因其精湛的医术,“海纳百川”的胸怀,王瑞的理想开始逐步实现,不仅将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团结在他的周围,继续为解除患者病痛和致力于骨病而奋斗着,而且使更多骨病患者脱离痛苦。
2006年10月,王瑞在原河南省骨病研究所的基础上申办了河南亚太骨病医院,并于2007年4月正式营业。
多年科研攻关
建院以来,王瑞坚持以学科发展和特色专科建设为重点、人才建设为核心,走特色办院之路,目前,该院集科研、医疗、制药、医疗器械研究开发、技术培训、成果推广为一体,是全国骨伤科医院学术研究会先进理事单位、国家骨坏死研究治疗中心、国家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心。
王瑞主持的“修复激活疗法”研究课题,经多年科研攻关,立足中西医结合,依照生物力学原理,提出了骨关节生物泵自身平衡调节理论,开创了治疗骨病的新途径。经尚天裕、马在山、王凤仪教授等骨病专家权威鉴定,确认该疗法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成果,后来又在此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制出更科学、更系统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患者的好评和赞誉。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科学院教授、中国针刀学会理事,王瑞从事研究与治疗骨科疾病多年,非常注重临床成果经验的积累总结,撰写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级10余篇,多篇被收入《中华名医高新诊疗通鉴》、《中国精典文库》等大型文选和国际国内的重要杂志,开发申请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2005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四家权威机构组成的总评委,授予王瑞“中华名医高新科研成果领先荣誉金奖”等数个大奖。当年12月,王瑞被“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增选为副主席。
2006年7月,王瑞被授予“国际优秀中医骨科医师”称号。
慈善义举 奉献社会
该院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数年来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
2007年,为金水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累计体检人数达3825人次,为其中863人免费进行治理康复,累计减免费用70.32万元。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王瑞的倡导和组织下,踊跃捐款18365元,通过市红十字会向灾区人民奉献了爱心,其后又通过金水区慈善总会向灾区捐献了一批价值3万元的急救药品好医疗器械。
2008年8月,他们免费救助四川地震灾区一名股骨头坏死重症患者王石林,通过近三个月的系统治疗,患者病情基本痊愈。
2009年3月8日,举办健康教育直通车活动,对参加活动人员免费专家的科普讲座,免费体检,免费专家坐会诊,并为低保和贫困患者免费治疗,累计参加活动人员135862人次。
2010年3月至今,医院向全省征集100名贫困股骨头坏死患者免费治疗,计划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目前此项活动正在进行中。
欲建国际科研基地
如今,各类医院遍地开花,但“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老百姓普遍头疼的问题,而医术高超的王瑞视病人如亲人,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只问病情轻重,不管有钱无钱,遇到困难户就会减收医疗费。他常说:“我们就是要让所有的病人都满意,让农民、普通市民、下岗工人、穷人、富人都看得起病!”
问起王瑞看病的秘诀,他笑着说,“其实,世上是没有灵丹妙药的,关键是把患者放在心上,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减轻病人痛苦,治愈疾病,是我终生所追求的理想!”
王瑞告诉记者,他想使医院成为一个国际的科研基地,整合国际国内现有的优势,努力搭建一个学术平台,为早日彻底地攻克这些骨科顽疾而努力奋斗,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