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1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低碳理财 做时尚环保达人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

  理财也能低碳?答案是:Yes!近日不少银行推出和低碳、环保相关的项目。对具备理财意识的你来说,无论是购买理财产品还是办理信用卡,一边理财,一边参与环保活动,何乐而不为?

  特色理财产品中,“绿色”低碳产品可谓独树一帜,在投资者对实体经济并不看好的今天受到相当大的关注。

  

  银行产品频贴“低碳”标签

  

  2010年4月,光大银行率先推出了阳光理财·低碳公益理财产品(T计划2010年第十期),该产品为一年期的保本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产品规定,银行会将预期收益中的0.07%用于二氧化碳减排,实际年化收益率为3.93%。

  2010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的一款挂钩低碳概念的保本类型产品“安心生态文明特别理财计划”,3亿元的认购期仅为1周,客户的踊跃程度可见一斑。

  特殊标的的理财产品抓住了市场的一些热点,进行包装宣传,并且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一些改变,Bankrate银率网分析师告诉记者,环保类产品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

  银率网统计显示,“安心生态文明特别理财计划”产品属于票据类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为1.75%,若实际年化收益率高于1.75%,投资者愿意将超出年化理财收益率1.75%的理财收益,即超额理财收益委托给招商银行,由招商银行代投资者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平台以35元每吨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抵偿额度,如,客户购买此产品年收益额度超出部分为70元,即可用于购买两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届时,若投资者每认购单位的超额理财收益不足以支付每吨碳排放额度价格的,招商银行将就该差额部分予以补足。

  低碳产品凭借概念热卖,也成为银行主动包装其理财产品的动力。记者调查发现,“安心生态文明特别理财计划”产品本身来讲,投资者到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1.75%,多出的收益附加了环保概念。在招商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中,岁月流金14天理财计划同样是保本产品,其最高年化收益率也是1.75%,但就客户关注度来讲,主打低碳牌的“安心生态文明特别理财计划”比岁月流金14天理财计划要有优势得多。

  外资银行针对特殊标的理财产品的设计种类更为丰富,但以不保本的为主。花旗银行虹口支行个人理财经理周斌告诉记者,目前推出了“环保能源”、“精选品牌”和“保安科技”三种标的比较特殊的理财产品,都比较受中高端客户关注。其中“环保能源”挂钩海外新能源开发股票;“精选品牌”这是挂钩LV、GUICC等海外高端品牌的股票指数;保安科技主要挂钩保险、保安产品等。周斌指出,特殊标的理财产品的增长动力主要依赖于经济周期和话题类概念,对未来的发展把控并不容易,比较适合激进型的客户,并可长期持有。

  

  “入门级”的碳交易产品

  

  事实上,银行产品挂钩气候变化、碳交易等并非现在才有。记者了解到,2007年,深发展银行就曾推出过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中国银行也推过类似产品,和欧洲气候交易所二氧化碳单位排放额度期货合约的欧元结算价挂钩。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些外资银行,据了解,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发售过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标的多为气候指数、气候变化基金或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股票。

  不过,这样的理财产品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盈利模式实在是太复杂,购买也只能凭感觉。倒是最近一段时间银行推出的这些低碳产品,堪称“入门级”。“投资者对投资标的如对水资源、二氧化碳减排等走势要有大致判断,才能做到稳健理财,心中有数。”招行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入门级的低碳产品,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也能帮助投资者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所以受到普通市民的青睐。

  

  “碳金融”概念越来越热

  

  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主要的职能集中在节能减排技术交易、排放权易、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交易和VER(自愿碳减排)交易。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放大,“碳货币”的概念也渐渐变热。

  曾成功预警美国海啸的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在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再三强调“碳货币”的地位。宋鸿兵认为,在全球气候暖化被热烈讨论的背后,存在数万亿美元的利益。未来会出现一种“碳货币”,二氧化碳会货币化,并成为中央银行核心资产,也就是说环保会货币化。所谓的“碳货币”概念,其实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

  上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在南京召开,记者从论坛上听到这样的信息,精明的浙江商人,已经开始通过企业的自愿捐资造林行为,提前储存“碳信用”,这种做法被称作绿色碳基金项目。种种迹象表明,“碳货币”、“碳金融”并非学术界专属的名词,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摘自《华夏时报》、《金陵晚报》等 崔欣爽 刘泱 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