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 财富情报周刊

2010年09月1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赵本山 中国演艺圈第一CEO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农民式的狡黠 企业家的智慧

  他是春晚之子、小品之王,他的形象在民间家喻户晓,但作为一位掌管旗下数亿资产的企业经营者,这背后的财富故事却鲜为人知。在这里,你看到的将是娱乐形象之外的另一个人,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作为企业家的赵本山。从北方山林中苦寒之地,到把商业版图延伸到南方大海中的热带天堂,剧场、电视剧、旅游、教育、地产,赵本山构建起一条庞大商业价值链的同时把自身创造的品牌也带到了千家万户。

  和所有的成功人士一样,赵本山起于乡野。这个与显赫家世、不凡背景无缘的人,却从幼年丧母、跟着盲二叔艰难讨生活的底层艺人成长为名动天下的巨星。可以说,赵本山的每一步都契合了时代的脉搏。

  春晚20年铸成的品牌  

  按常规看法,赵本山应该是一名出色的艺人。从1990年开始,赵本山连续20年登上春晚。只是,赵本山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作为一个艺人的能量和分量。从演小品开始,演电影、拍电视剧,进而回归到干老本行,演起二人转,并将二人转产业化。现在,“本山传媒”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可谓是一票难求,从不赠票,牛气得很。

  能赢得今天的成功,完全是赵本山历经艰辛、奋力打拼的结果,而不是机缘巧合。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赵本山比谁都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1990年春晚,一句“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开始,他迅速在全国走红。那时,正是演艺界明星“走穴”最为疯狂的时期。但赵本山明白,依靠“走穴”积累财富毕竟太难。作为春晚的无冕之王,赵本山知道走100次穴,都不如春晚上的那十几分钟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多。

  同时,作为一个春晚捧红的艺人,赵本山明白:成就他的是春晚,所以他敢于跟央视叫板,却从来不跟春晚叫板。只是春晚做宣传时偶尔与其合作搞点“噱头”。之后,赵本山玩过足球,但他很快收手,又回到他的主业二人转上,并使其产业化。可见,赵本山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 

  “二人转”走向大江南北 

  在这些背后,描绘的是一幅赵本山的商业地图,上面盖着“本山传媒”的印章。除了演出,赵本山已经成功打造出赵家班。老戏班的情分与新企业的公司化管理,土洋结合,赵本山凭着自己的聪明拿捏得恰到好处。他抓住了“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天然成长性,对其巧妙地包装和推广,使之成为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并采取舞台演出、拍电视剧等多种方式将其放大,形成了一条庞大复杂的产业链。

  在赵本山的商业王国,“绿色二人转”的传承和弘扬贯穿其中,这让他找到了商业价值之外的社会使命,也使之完成了从一个商人向企业家的蜕变。在具体运作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先举二人转大旗赢得上到政府下到行业的认可,然后举办二人转比赛。之所以这样做,一是为自己日后的业务造势;二是开始广纳门徒,创办辽宁民间艺术团来做承接,之后又租下沈阳中街大剧场作为舞台演出的主场,获得成功后再到东北各地进行复制。徒弟们在演出之外还被赵本山叫去拍电视剧,电视剧里自然要夹杂二人转的镜头。电视剧红了,二人转也跟着热,徒弟们也开始有了人气。赵本山同时有序地开始造星,除了继续让徒弟们在电视剧上露脸,到处巡回演出是一种方式,他还和电视台合办节目。春晚舞台当然也是他的必然选择之一,虽然直到2009年春晚才成就了一个小沈阳,但可以预料,未来空间还是很大,他还会想尽办法继续造星。

  赵本山的舞台角色有过很多次转变,从瞎子到老蔫,从黑土到大忽悠,2009年他又转身成为一个希望孙女能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老大爷。而在商业舞台上,他也完成了诸多转变。最初他是“卖”自己,之后觉得这个没有持续性,于是开始培养徒弟、“卖”徒弟。为了让徒弟的身价越来越高,他开始搭建一个包含电视剧、舞台表演、春晚、电视节目、影视基地、艺术学校的多层次传播平台,而这一平台本身也具有“吸金”的功能。  

  从刘老根大舞台到本山传媒  

  赵本山出名了,但是老赵并没有忘记跟他一起打拼天下的徒弟们,以及把他“抚养成人”的黑土地。

  精明的老赵绝不是等闲之辈,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品牌在春晚纵横捭阖20年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化的迹象,于是也已经在2009年春晚之时就开始了全新的布局。

  看了2010的春晚,众人皆说老赵真的老了。既是说老赵年龄大了,又指他的作品创意严重老化,个人品牌也有江河日下之势。事实上,情况真的是这样么?如果真的这么认为,就是太过于低估老赵的智商了。从2009年开始,老赵春晚节目的搭档通俗地称是其徒弟,实际上都是本山传媒集团的签约员工。农民出身的老赵,却真可谓是深谙品牌和传播之道的绝顶高手。

  如今的赵本山上春晚,可谓是一石四鸟。一是保持赵本山个人品牌在央视的最最黄金时段(除夕晚上)的持续露出,做了达到率最高的广告宣传;二是借助央视春晚的强大平台,推广“二人传”这一“产品品类”,并将赵家班等同于二人转,目前在全国一路攻城略地的“刘老根大舞台”就是最好的注解;三是运用老品牌(赵本山)带动系列新品牌(小沈阳,丫蛋,王小利等都归属于此范畴),新品牌的打造一方面能够一定程度上为老品牌带来久违的活力,还能很大程度上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2009年小沈阳领衔的赵家班全国演笑会狂卷一个多亿的收益已经证明了其成功之处;四是推广企业品牌——本山传媒,将春晚效应辐射到影视剧上来,动用春晚培养的“明星”拍摄本山传媒出品的电视剧,凭借演员“脸熟”不但能够有足够的收视率保证,还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成本。  

  根在铁岭 对黑土地的眷恋  

  “出去旅旅游,去趟比较大的城市,铁岭。”赵本山春节晚会的一句小品台词,让默默无闻的关东地级市铁岭一下声名远播。自此,铁岭出去招商引资,专题片的第一句话就是——“较大城市铁岭”。介绍铁岭的画册名字叫《铁岭是个较大城市》,里面还专门有一章介绍赵本山。在铁岭的博物馆里有赵本山的蜡像,文化公园、广场上立着赵本山的雕像,从铁岭走出来的赵本山在那里有着超出想象的影响力,他的影子无处不在,这样的宣传也给赵本山带来了很多间接的回报,铁岭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对赵本山津津乐道,这也为他日后在铁岭的很多生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北方山林中苦寒之地,到把商业版图延伸到南方大海中的热带天堂,剧场、电视剧、旅游、教育、地产,赵本山构建起一条庞大商业价值链的同时把自身的品牌也带到了千家万户。

  赵本山身上不乏农民式的狡黠,也时常有投机性的商业行为,但从整体上说,他还是有着很长远的布局和清晰的体系。他外表看上去大大咧咧,但内心之通透,考虑问题之周全,审时度势能力之强,已少有人能及,这让他能够呼风唤雨。赵本山在东方式人情和西方式管理之间自如的平衡能力也是世间少有的。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远超常人的,对文艺市场商业化的嗅觉和执行能力,这让他总能找到草肥水美的一块土地。这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了他能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优秀CEO,而且是最优秀的那一个。

  (摘自《当代经理人》拾禾/文)

  短评

  挖掘文化产业这个商业富矿

  一个文化产品的商业开发,就像在种一棵树,首先得找到品种优良的树苗,接下来再有各种专业团队,为它施肥浇水、培土修枝。只有这样这棵树最终才能长得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它背后却牵扯到复杂的价值发现、产品拓展、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可以说,一个文化产品的价值链究竟能延伸到多长,商业价值能提升到多高,并不是猪八戒踩西瓜皮,溜到哪儿是哪儿,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制度设计、人才资源以及市场环境。

  一个人、一本书带动一个产业链的例子在全球并不鲜见,《哈利·波特》是以现代出版业为起点,成功地进行纵向产业链开发从而创造更大商业价值,除了同一主题的影视剧改编外,还进行动漫、游戏的开发、服装、玩具等周边产品的出售甚至进行主题公园的建设等等。《哈利·波特》系列书籍目前所开发的产业链已经达到300亿美金左右,创造了不可想象的商业奇迹。

  赵本山就是一颗生命力顽强、基因优良的种子,他把东北的民间艺术“二人转”这个产品,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在商业上的成功说明,现在这样一条文化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本山传媒这棵大树已经长成。当然,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缺失一些重要环节和支撑,对文化产业这个商业富矿的资源利用率还不够充分。如果要和国际上一流的文化产业竞争,我们面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