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无畏
成都于2010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的称号,成为世界创意城市联盟中第2个以美食为主题的创意城市,在当前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际,成都成功申请为“美食之都”,加入世界创意城市网络,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个美丽的称号,大大提高了成都的国际声誉,也不只局限于有发达的美食行业,它意味着文化创意和科技进步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意味着城市将具有和谐的人文环境、发达的经济,以及放大的、完善的多元化美食产业体系。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以建设“美食之都”为契机,推进创新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的转型。
一、全面理解美食之都的内涵
所谓“美食之都”是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员的一个称号,对获选加盟资格的城市而言,这不仅仅是肯定其在美食行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而且人们通过这一产业能感受到该城市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并意味着该城市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要有更多的责任,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视野。
1、“美食之都”首先是创意城市,应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品牌。
“美食之都”作为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一员,当然应该是个创意城市,美食是其中具有特色的一个重要产业。作为创意城市,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人才,要发挥人的智慧力、创造力和鉴赏力,所以发展的新模式就要为创意人才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并以文化创意和科技进步为主推动城市发展。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也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如今成都获得“美食之都”称号,进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这就是成都的新品牌,并可以此聚集更多的创意资源,激活本土文化资源,推进城市转型发展。
2、“美食之都”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一员,要有全球视野。
“美食之都”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一员,成都加盟其中意味着要遵守国际规则,与成员国共同探讨、分享创意发展的经验,承担发展、推广美食的义务,更为重要的是成都要有全球的视野,要树立国际化的理念,借助网络联盟的资源,一方面加快集聚创意资源,包括国际化人才、技术、资本等产业要素,另一方面要扩大成都美食及其相关产业,以及本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性的以美食美景、健康休闲等为主题的创意活动,营销成都城市品牌,推广相关的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
3、放大美食产业体系,不局限于单一产业层面。
建设“美食之都”要突破传统美食产业的时空界限。就产业发展而言,要放大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沿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从原料的生产、加工、配送到烹饪、餐饮服务等;另一方面要完善产业体系,与美食相关的配套产业、支持产业和衍生产业;如餐具、烹饪器械、旅游、娱乐、宣传推广、技术培训、环境氛围等等。不同的文化氛围配以相关的菜肴,可创造各种主题餐饮,如农家菜、知青餐、红楼宴、清宫宴等等。更广泛而言,要在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推进创意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战略。把建设“美食之都”与推进城市发展转型结合起来,与建设创新性城市结合起来。
二、完善美食之都的建设
当前经济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点任务,“美食之都”是成都迈向创新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华丽转型的突破口和综合抓手。要立足城市转型的要求,实现跨界联动,着力培育城市的创意基础、创意环境和创意氛围,赋予城市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创意城市的称号并不是终身制,因此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虽然成都在创意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使这一轮申请获得了成功,但和国际创意城市相比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完善美食之都的建设,为保持称号、维护城市品牌奠定基础。
1、延伸产业链,做强美食产业体系。
如前所说,建设“美食之都”要突破传统美食产业的时空界限。不仅要发展餐饮和食品产业,弘扬我国餐饮文化,开发各种美食,而且要延伸产业链,构建完善的支持配套产业体系。比如,其上游可追溯到农业生产,如,美国就把食品工业置于农业部管辖。成都为完善美食之都建设,也要积极引导周边地区创意农业的发展,不仅可提供优质的原料,也可以观光农业吸引更多消费人群,并提高农民收入,扩大消费。要通过应用技术把文化创意融入农业生产、食品的加工保鲜包装、餐具炊具的设计制造等等(如方西瓜、会唱歌的酒瓶,会变色的咖啡杯等)。还要加强技术研发,以支持上述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传媒帮助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拓展市场;发展职业教育,输送人才等。此外,要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业以吸引消费人群。
2、打造城市品牌,使文化创意和科技进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
如前所说,“美食之都”首先是创意城市,要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文化创意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积极意义,要转变发展观念,学习和了解创意时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让全体市民形成文化创意和科技进步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的共识。美食产业体系是成都作为创意城市中的富有特色的一个产业,其特色就在于该体系中的各行业的创意发展,不仅有创意的餐饮文化,还有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设计的包装、餐具、炊具等。成都要以建设美食之都为契机,树立起“美食美景、健康休闲、文化多元、创意无限”的品牌内涵,并以此集聚创意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推进创意城市建设。这既是建设“美食之都”的口号,也是全体市民创意大动员的口号。
3、举办多种文化创意活动,并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实现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张扬。
首先要围绕“美食之都”的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活动,不仅有常设的美食节庆、烹饪比赛、相关论坛等活动,还可以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秀一个“美食之都”给世界看。迪斯尼的“美食总动员”,上海电视台曾连续播映的“名菜典故”节目,以及小说“美食家”等,这些案例从内容到形式应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比如塑造一个可爱的形象,编个动人的故事:“辣妹漫游美食城”或“美食王国奇遇记”,既可推进品牌建设,又可弘扬我国饮食文化。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打造创意城市就要挖掘本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并以多种形式展示。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创新,同时也使本土文化能突破地域和模式的局限,将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变成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作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一员,更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实现本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张扬。
4、加强综合规划,完善服务体系,实行跨界联动。
世界著名的创意城市建设的经验启发我们,能否建成创意城市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创意土壤、创意氛围及有利于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创意产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即创意城市的软环境机制。我们要围绕支撑创意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综合规划,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树立跨界融合发展的观念。“美食之都”的建设客观上要求跨界联动,需要文化界、科技界、企业界联动,需要商贸、旅游、金融、农业、食品加工等各相关专业人士的协同创新。因此,要建立相适应的推进机构,落实和实施相关任务。如伦敦及联合国设计之都蒙特利尔、神户和名古屋都成立了专门推进创意城市建设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机构。上海也为建设“设计之都”成立了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以便协调各部门,整合资源推进创意城市建设。当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就应该把完善美食之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
总之,成都一定要抓住加入世界创意城市网络的机遇,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美食之都”的建设,树立起“美食美景、健康休闲、文化多元、创意无限”的城市新品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华丽转型。
2010年9月于成都美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