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新
塔顶上写着“中国华西”四个字的华西金塔,已经成了这个“华夏第一村”的标志,塔边上有个龙凤广场,让3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在华西聚集起来,平均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00个大学生,这样的“人才密度”,在全国农村,绝无仅有。
江苏省委赴华西村调研后发布的《报告》指出,“华西村深刻认识到,有了人才,经济才能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才才有用武之地,把人才培养和引进放在优先位置,舍得投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创造环境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科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3500个大学生共一村
新世纪华西经济要转型,只能靠知识和人才。于是一个庞大的“招才引智”计划,在华西开始实施。
据新华日报报道,在这个计划的吸引下,3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在华西聚集起来,平均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100个大学生,这样的“人才密度”,在全国农村,绝无仅有。
2004年龙晋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跟随女友回到华西村,从普通技术员干起,先后转战旅游、外贸、海洋运输等多个行业。去年,华西集团进军海洋工程,龙晋受命组建公司。在他的一手“策划”下,华西启动了4500吨全回转无限航区起重船项目,与中海油、中交二航局等大型央企结成战略合作,华西巨舰浩然驶向深海。这一年,龙晋27岁。
有人说,华西的人才结构就像华西的金塔,像龙晋这样的3500个大学生是金塔的底座;中端,有本集团的5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还有来自英、德等多个国家的数十位外国工程技术顾问;在金塔的最顶端,“站”着6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每一位给华西创造的效益都以亿计。
与时俱进的华西人不断拓展着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以人才为引领,华西旅游、物流、金融三大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在华西500亿销售总额的“大篮子”里,其贡献率已上升到33%,接近华西支柱产业钢铁的比重。老书记吴仁宝说,今后3年内,华西至少还要增加大学以上学历人才5000人,再造一个人才高地。
“小才大用,基本有用”
转型驶上“高速路”,引才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文章在用人。老书记吴仁宝说:“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没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
孙云南是华西村第一个出国留学人员,也是全村第一个学成回村的高级人才。2008年,在孙云南回村十年的时候,华西股份公司董事长的位子出现空缺,有人推荐了年轻的孙云南;也有人担心,孙云南稚嫩的肩膀能否挑起这副重担。党委经过讨论,还是把“董事长”的位子交给了他。
几年时间,孙云南为华西创造了10亿元的高效益。孙云南为华西新一代树立了标杆,一大批青年才俊,在各自的岗位上引领着华西经济转型:海工掌舵人今年28岁;旅游领军人会讲6国语言;带领华西进军数字出版的,是一个爱打网游的“85后”。“引才要大胆,育才要舍得,用才要放开。”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对于有本事、求上进的人才,华西村会毫不吝惜地给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和面子。华西村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对有创新成果的技术人才予以重奖,累计已发放奖金近亿元。近几年来,先后有500多名外来优秀人才,享受到了只有华西本村人才有的股权奖励,股份多的有上百万。
华西不仅精于选人,精于用人,更精于培养人。村党委副书记缪华介绍,华西村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开办了冶金大专班、外语大专班、管理培训班,把中科院、清华、北大的专家请来讲课,还把30多名优秀青年送到中央党校培训。
40人创利5个亿
人才梯队一代胜一代,华西转型一年赛一年。秦宏,将华西带上了现代金融服务之路。这个仅有40人的公司,创造了5亿元的效益,如果平摊下来,个个都是“千万富翁”。
华西旅游闻名全国,但直到2008年,28岁的周丽接手,才算真正走向世界。从新西兰留学回村受命担任旅游服务公司总经理后,周丽首先在旅游的包装上动起了脑筋,把村里土里巴叽的旅游指示牌全部换成了双语“升级版”,旅游手册也增加了英语介绍,并为华西旅游注入了国际元素。去年,华西策划了“千人游台湾”;今年,迎来了“台湾万人游华西”。华西旅行社也一举拿下出境组团资格,首发团30多人到了普吉岛。
周丽、孙云南、孙喜耀、吴倩……华西“海归委员会”里的一张张新面孔,就像一颗颗星星,散落在华西土地上,唤起华西转型升级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