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个故事:
在某个鸡尾酒会上,张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千元大钞,向所有的来宾宣布:他要将这张千元大钞进行竞拍,出价最高的人只要付给张先生他所开的价码即可获得这张千元大钞,但出价第二高的人,虽无法获得千元大钞,仍需将他所开的价码如数付给张先生。
这个别开生面的“以钱买钱”的拍卖会,立刻吸引了大家的兴趣。开始时,“100元”、“150元”、“200元”的竞涨声此起彼落,但最后只剩下王先生和林先生在那里相持不下。
当王先生喊出“950元”时,林先生似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1050元!”最后结果,王先生付出“2050元”,买到那张“1000元”钞票,而林先生则平白付出了“1050元”。两人“平分秋色”,各损失的“1050元”都纳入了张先生的荷包。
这个游戏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发明的,想拍卖钱的人几乎屡试不爽地从拍卖会里“赚到钱”。它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投资陷阱”,参与竞价的林先生和王先生在这个“陷阱”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都付出了痛苦的代价。
千元大钞就是一个明显的诱饵。开始时,大家都想以廉价而容易的方式去赢得它,就不断地互相竞价。当进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出价相当高时,他们都已投资了相当多,只有再增加投资以期挣脱困境。当出价等于“奖金”时,竞争者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发现自己的“愚蠢”,但已身不由己。当出价高过奖金时,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损失者”,不过,为了挽回面子或处罚对方,他不惜“牺牲”地再抬高价码,好让“对手损失得更惨重”。
事实上,投资道上的大小“陷阱”多少也与此类似。
有学者曾对参加“千元大钞拍卖游戏”的人加以分析,结果发现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一个动机明显的经济机动——渴望赢得那张千元大钞、想赢回他的损失、想避免更多的损失。有时候,明明面对的是一个波动剧烈的市场,甚至是赚钱无望的投资,却仍旧要照样往里面跳。而这是我们在进行投资理财时的大忌。
走出投资误区,就需要摆脱常见的思维桎梏。因为一旦思维走入误区,必将导致行动上的失败。任何投资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任何盲目听从他人意见或“随大流”的行为,非但不能降低投资风险,反而容易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的损失。(摘自《郑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