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9月0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麦当劳:完善盈利模式全速发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在中国“只能卖汉堡 不能做地产”

  8月19日,麦当劳公司称经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批准,在香港发行总金额两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支持麦当劳在中国业务的全速发展。

  此举让麦当劳扩张中国业务的冲动显露无疑。而自去年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启山上任后,麦当劳重启特许加盟、推出麦咖啡等市场动作不断。不过与麦当劳在中国只是一个不折不扣卖汉堡的不同,在海外它还有一个头衔是地产大亨,主要通过“以快餐吆喝,以地产盈利”的商业模式使门店遍地开花,但这个商业模式一直无法在中国复制。

  在业界看来,麦当劳要扭转远落后于对手肯德基的局面,关键是找寻到适合中国的盈利模式。

  

  不一样的中国路径

  

  “这一举措再次表明了麦当劳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坚定信心。”麦当劳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方震宇在发债后说。业内人士也认为,麦当劳此举是为了向政府、潜在的投资者表决心,以及提升企业的知名度,而不是为了融资。

  与麦当劳全球快餐连锁巨头身份不相称的是,它在中国的发展却远落后于对手肯德基。

  这其中重要原因是,麦当劳在中国一直无法炮制其美国模式。从麦当劳的财务报表中可以见到,麦当劳收入的1/3来自直营,2/3的收入来自加盟,而在加盟收入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房产增值的收益。它有一套熟练的商业模式:麦当劳有专门的地产公司负责寻找适合的开店地点,然后通过长期承租或购进土地和店面,再把店面租给各加盟店,从而赚取差价。

  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也说:“其实我不做汉堡包业务,我的真正生意是房地产。”

  但麦当劳进入中国却变成一个不折不扣卖汉堡的。曾任麦当劳(中国)公司高级副总裁、香港鼎晖顾问公司总裁赖林胜告诉记者,由于麦当劳认为中国的商圈还在变化中,所以不买地自建或买入店铺,主要以租赁为主。这其中或许也有投资风险的考虑,与沃尔玛等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店不购入物业的做法类似。

  同时,作为麦当劳扩张利器的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却难以施展。在进入中国20年以来,尽管目前麦当劳的门店数量已超过1000家,但特许加盟业务还处于小规模的试点阶段。

  不过麦当劳一直在搭建其供应链体系。据了解,自1990年麦当劳在深圳开出第一家门店后,主要是以深圳、上海、北京三大城市为基地拓展市场,相应地建立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麦当劳通过将国外供应商带入中国与本地企业合作,或者引入国外专家指导本地企业的方式,建立了核心的供应商资源;通过自己的物流中心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完善了自己的配送系统。而这些都为麦当劳中国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完善盈利模式全速发展

  

  不过包括此次发债在内,麦当劳已经频频向外界释放出其要加速扩张中国业务的信号。

  自去年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启山上任后,麦当劳就开始完善其在中国的盈利模式,并启动一轮全速扩张。

  麦当劳开始把特许经营当成加速中国业务的主要动力。今年5月,麦当劳中国重启特许经营,放下身段将加盟的门槛降至200万元,麦当劳方面称正有计划地开放特许经营权。而为了应对快速扩张的人才需求,为麦当劳全球扩张培养后备人才的麦当劳汉堡大学也落户上海,针对麦当劳系统内人员提供一系列营运及管理课程。

  之前对手肯德基被曝出在高速扩张的同时,单店收入出现下滑,而目前麦当劳与肯德基大打价格战可能将进一步影响门店的收益。为此,麦当劳将在欧美成熟的咖啡业态——麦咖啡引进中国,与星巴克抢生意,以提升门店的盈利能力。

  

  (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