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都出现了上扬,房地产价格更是出现了两位数的上涨。
在过去数周,根据来自中国国内诸多渠道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中国正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中一些关键数据包括:
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分别同比上涨了2.8%和6.8%。把两者综合起来考虑的话,这是18个月以来,这两个指数的最大增幅。
而根据对70个城市的调查,4月份,中国的房价同比上涨了12.8%,这是自2005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另外,在4月份,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1.5%。
新增人民币贷款为7740亿元,较之3月份增幅达51%;而工业生产则同比增长了17.9%。
对于美国是否正在经历通货膨胀,美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不休,但对于中国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明显。
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都出现了上扬,房地产价格更是出现了两位数的上涨,而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增加。最后一项货币供应量正是关键因素。如果货币供应量继续增加,通货膨胀会继续加剧。
中国这种指令性经济体制的优势,就是领导层可以根据获得的数据,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且我们看到,中国的领导层正在采取措施,来遏制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
在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下令78家国有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并将第二套住房的房贷首付提高到50%,并规定开发商今后在拿地时,一律按照地价的20%缴纳保证金。这一系列措施,可能有助于冷却白热化的房地产市场。
中国政府的另一条重要政策,是关于银行贷款的问题。在1998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银行业实际上出现过资不抵债的状况,所以,政府官员现在对于贷款的迅猛增长保持警觉,也是有道理的,并且不仅仅是出于防止通货膨胀的考虑。为了抑制不良贷款甚至通货膨胀,中国央行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大银行的准备金率是17%,而小银行为15%,距离历史最高纪录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中国政府强迫银行预留一些资金,这使得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更难获得贷款。
在面临泡沫风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绝不会允许这些通胀因素加剧恶化。因此,政府可能会继续采取政策措施,以减缓增长、抑制通胀。这些措施的效果,部分是可以预见的。而其中最直接可知的效果就是与商品有关的。
(摘自《财富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