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勇
8月18日,国资委牵头成立“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这包括一汽、东风、长安3家整车企业之内的16家企业联盟,被认为是形成了国有体制的壁垒,阻碍了其他所有体制内的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发展。特别是,有观点认为,这种国有企业的联盟,将造成产业标准向国有企业倾斜,从而造成非中央国有企业在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弱势。
从该联盟成立的宗旨来看,标准倾斜确实有体制歧视之嫌。因为,该联盟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统一产业技术标准。
不过,这种所谓的歧视并不真正存在。
首先从该联盟成立的背景来看,国资委牵头这件事主要是为了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的背景,借此希望推动央企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有人质疑该联盟的体制壁垒,这并不是国资委所能解决的了的问题。因为国资委的权限所在,只能管理国家所有的企业,因此,加入该联盟的企业也只能是国有企业,而上汽、北汽等企业都是地方国有,并不属于国资委管辖范畴。
而所谓的统一标准,也是一种努力的方向而已,也绝非最终的必须要达成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毕竟不是国资委所决定的。而国资委作为央企的代表,统一央企的意见,集中反映央企的意志则是国资委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
作为联盟,最大的益处在于多方可以获得更多机会与平台沟通相关意见,比如,国家电网实施配套设施与整车生产厂商之间的协调配合,国家电网与中石油、中石化在配套设施上的协作可能性。
这样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在垂直链条上减少沟通障碍,提高协同效率。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障碍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价格问题,还有产业合作的问题。对于央企来说,国资委搭建这个桥梁有利而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