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目前,各地都在抓紧农时,采取措施保丰收,但记者采访到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夏粮增产面临不小的难度。专家普遍对粮价上涨会推高全年C P I表示担心。个别专家认为,今年粮价上涨幅度可能超过10%,在国家加强管理通胀预期的大背景下,应该稳定而不能助长粮食价格。
□ 钟文
1、事件:
极端天气导致夏粮减产
“今年南方受干旱的范围广,东北和华北又受低温灾害影响,夏粮存在减产的可能性。”李国祥说。
据了解,从去年入冬以来,我国东北、华北地区连续近6个月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降雪多、回春迟等不利气象条件,对夏粮生产和收获造成极大困难。南方持续的大旱刚刚缓解不久,最近部分地区又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超过600万亩的农作物受灾。
“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华北地区小麦单产和总产都有可能下降,河北省和山东北部地区的减产幅度可能达到5%。早稻播种面积难以增加,全国早稻也很难出现增产。”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计。
“相对于天气因素,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粮食增产造成的压力可能更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记者,由于种粮的效益低,现在很多农民都改种经济作物,原来能种两季的也只种一季了,间作套种也不管了,这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
2、粮价:
略有上升还是涨幅超10%
夏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近1/4,虽然今年的夏粮产量还没有最终的定数,但粮价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上涨。
“5%还是保守的估计,今年粮价的上涨幅度很有可能会超过10%。”李国祥对记者表示,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有的品种可能会出现成倍的上涨。
“粮食的消费比较稳定,影响粮价的主要是供给,而今年天气对粮食供给影响较大,后期的粮价将会略有上涨。”东兴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王昕告诉记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方面,虽然中国从国外进口的粮食数量不多,但今年还是面临着“输入性”的涨价压力。李国祥说,国际粮价目前还在低位波动,如果中国的粮食大幅度地减产,并大量进口,就会带动国际粮价上涨,然后国际粮价再反过来影响国内粮价。
“如果后期粮价大幅上涨,便是由国际粮价带动的。”马文峰说,这两年国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了,粮食供应比较宽裕,只有国际市场出现大问题,国内市场才会有大的波动。
3、两难:
该保护积极性还是防通胀?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9%,高居八大类商品价格涨幅首位,仅此一项就拉动CPI上涨1.9个百分点。
据了解,粮价在CPI中的比重占3%,粮价上涨被认为将成为今年CPI的重要推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粮价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很多农产品的价格都是根据粮价来进行调整,一旦粮价出现上涨,其他很多农产品价格都会跟着上涨。
今年是不是大幅提高粮价的好时机?在其他产品都涨价的情况下,适当让粮食价格也上涨,可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粮价上涨又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这似乎成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不久前表示,尽管粮食生产实现六连丰,但我国仍需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陷入因粮食周期性波动导致供求紧张,通胀带动粮价上涨,又因粮价上涨加剧通胀的不良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