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业集团CFO喻越的办公室是一个开放透明的空间,整块落地玻璃墙采取的是普通玻璃,他的工作状态甚至表情能够轻易地被其他同事看到。
在喻越加入永业集团之前,凭借公司董事长吴子申的闯荡,永业已经实现了纳斯达克的柜台交易,并通过两次融资募集到1935万美元。但柜台交易的股票很难流到二级市场,融资效率低、成本高,吴子申一直希望永业转上主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成功经验的喻越进入了永业集团。
修炼内功的过程
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让喻越对纳斯达克有着很深的了解。加入永业后,他逐步解决了永业转板的三大关键难点。
转板的首要问题是董事会架构。当时永业是纯粹的私营企业,董事会中没有设置独立董事的职位。但美国证监会为了保证中小股东的利益,要求纳斯达克场内交易公司的董事会中必须有超过半数的独立董事。吴子申和喻越马上开始找寻合格并能够有利于公司发展的独立董事。喻越进入公司第二个月,永业就完成了公司结构的合理化,董事会最终定为7人,其中4人为独立董事,分别为做过多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邵孝恒、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晓川博士、南京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心丹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和生物技术教授张日俊。
“我们特意挑选了不同背景的独立董事,张教授对农业行业非常了解,郭博士和李博士能够在宏观层面为永业把关,邵董事对审计非常了解。”喻越解释到,“这样就能够形成合力。”
其次是公司的合规化问题。为了符合《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喻越找来毕马威会计事务所为永业做审计。他介绍说,毕马威把永业翻了个“底朝天”,认真审核了永业的每张单据、债券和股票,最后为永业出具了权威性的合规报告。
最后是纳斯达克主板对公司的硬性指标问题。要想进入纳斯达克场内交易,公司的每股股价至少是4美元,公司股东人数必须达到400人。而当时,永业的股价仅仅1.5美元,股东人数离400也有不小差距。
为了让美国投资者有直观感受,喻越选择了“用事实说话”,把部分美国投资者邀请到中国的田间地头,让他们亲眼见证永业生命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让他们直接去跟中国农民对话。
这种朴实的做法赢得了美国投资者的信任。2009年9月3日,在正式进入纳斯达克主场交易的那天,永业的每股股价从3月的1.5美元跃至7美元,当初遥不可及的400人的股东数已经突破了10000。
“转板给永业带来了很大的转变。可能你从外面很难看出来,但实际上,我们公司的整个机能更加健康。”喻越坦言,“以前公司签合同的随意性很强,现在每签一个合同,相关部门都会进行审批。我们所有的业务都走向了正规,规避了风险,这是修炼内功的过程。”
故事刚刚开始
对喻越和永业来说,上市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如今,我基本上是每个月都得去一次美国。”喻越解释到,上市后他最大的事务之一就是保持跟海外投资者的密切联系,“这就跟交朋友一样,我们得持续给投资者信任感,保持适当的沟通频率。我们得让投资者认识到永业公司是一家透明的公司。”
秉持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永业内部有着非常严格的预算机制。每年年初,永业会制定一个全年预算,告诉华尔街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各项支出计划。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喻越都会严格审查全国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问清楚各笔钱的支出。他说:“说到底,控制现金流就是开源节流的问题。我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外融资,对内控制各项成本。”
在把握永业过快的增长速度和现金流的关系上,喻越也面临挑战。2008年,永业的业务增长速度是150%,2009年业务增长又翻番。随着业务高速增长,也因为农业本身的季节性,永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除积极扩大在海外市场的融资外,喻越也在寻找国内银行的支持。
在喻越看来,在不同企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CFO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在现金流充足的企业,CFO的重点是内部管理,将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而缺乏现金流的成长性企业中的CFO,需要积极寻找外部资金,以支撑公司的发展。
“或是侧重内部财务制度管理,或是加强跟资本界的沟通,这并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重点是CFO所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喻越说,“找到最适应企业发展阶段的做事方式,就是科学的。”(罗 平)
人物链接
2009年3月,喻越进入永业集团担任CFO。此前,他是一个想法很多并“爱折腾”的人。在深圳发展银行工作几年后,他折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去读MBA;此后在美国UL公司(美国保险商实验室)总部熏陶两年,被派遣到上海站工作了3年。在大公司里,喻越觉得自己仅仅是一部庞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很难真正发挥能力。此后,他辞去在外企的工作,一头扎进了中国的中小企业。在他的努力下,他让一家深圳电子企业在欧洲顺利上市,此后又让武汉一家企业顺利从纳斯达克的柜台交易(OTCBB)转上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