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1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爱心与责任之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记昆明圣火药业集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手抗旱救灾行动

  □ 本报记者 何沙洲 特约记者 何永飞

  

  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的特大旱灾牵动着国人的心。今年3月,由昆明圣火药业集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组成的抗旱救灾团,本着“爱心与责任”的信念积极奔赴灾区一线。

  昆明圣火药业是一家在美国全美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以“中国圣火,传递健康生活”为企业理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所由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共同创办、专门培养国际化高级管理人才的非赢利性中外合作高等学府。此次“爱心与责任”之旅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员、昆明圣火药业集团副总裁蓝磊发起,中欧全体学员和圣火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强强联手的抗旱救灾行动,为灾区人民送去了一份温暖和一道福音。

  

  心怀感激,吃水不忘送水人

  

  “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抗旱救灾团的学员们怀着爱心与责任奔赴到了西南旱情最严重地方之一的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县自去年秋季以来就一直没下雨,而且去年全年的降水量也只有往年的2/3。目前,县里的很多水库都干了,很多学校面临缺水的困难。虽已是春暖花开时节,可大家一路上见到的却是荒芜的景象,路边的山地满眼都是光秃秃的,看不到一点农作物的绿意。

  3月25日上午,抗旱救灾团首先将1600箱矿泉水捐助到该县的鹿阜镇路美邑中心小学和板桥镇中心学校。美邑中心小学离县城相对来说比较近,大概有七八公里,饮水还没有到非常困难的境地,但旱情还是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在板桥镇小屯小学,学校厨房里的四口塑料缸和两只铁皮桶盖得严严实实的,生怕水漏出来。那水确实来之不易,是学校专门出钱雇车从离学校4公里远的山上拉回来的。而满满的4口塑料缸和两只铁皮桶的水只够学校煮3顿饭。

  26日,抗旱救灾团再次将1500件矿泉水捐赠到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中心学校和螺蛳塘小学。西街口中心学校的师生为感谢EMBA学员的爱心捐助,自发组织了捐赠仪式。学校少先队员代表向捐赠发起人蓝磊敬献红领巾。蓝磊在捐赠仪式上说明了发起此次爱心之旅的缘由,并介绍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基本情况,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以后有更多的同学能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读。

  在螺蛳塘小学,同学们用画笔在 “一瓶清水,一片真情”的横幅上面纷纷签下自己的名字,以表达对抗旱救灾团的谢意。有的同学在签下名字的同时,还写上“吃水不忘送水人”、“谢谢你们来到我们学校送水”、“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爱”等发自内心的话语。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旱灾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鹿阜镇阿怒村村民杨民强在硬邦邦的地里拉线、撒石灰粉、堆烟山,他一脸无奈地说:“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种烤烟了,可今年缺水种不了。假如还不下雨,那就只能拿水车去拉水种了。”在山上放羊的所不所村村民毕学升说,今后全家所有的生活希望就寄托在那30多只羊身上了。他家有4口人,栽种的几亩小麦由于缺水都枯死了,现在饮水都还成问题。而在他们村,基本上都是他这种境遇,很多人户庄稼绝收,担心没法生活,都去外面打工了。

  月牙山河村地处鹿平公路旁边,有60多户人家,260多口人,是大可乡旱情最严重的村之一。目前,全村人就饮用一天只能渗出七八挑水的一口小井里的水。旱情如此延续下去,不要说栽秧种田,就是人们的饮水都成一个大问题。“要是能打大一点,深一点的一口井,那该多好啊!”村里 67岁的陶大爹道出了所有村民的心声。

  石林县教育局教育科的刘海琼介绍说,石林县的旱灾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学校这一块,就目前来看,社会捐助的瓶装水比较多,已基本能解决师生的饮用水困难问题,但生活用水还比较困难,有些学校的学生一周都不能洗漱,更别说洗衣服。所以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从根本上帮助解决问题,兴修水利工程。

  学员蓝磊也认为抗旱救灾要处理好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要授人以鱼,但更要授人以渔。然后,他经过深入各地调研后跟其他学员商议决定,将募捐款项用在石林旱情最严重的地方打井,将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引水困难。

  3月28日,抗旱救灾团代表蓝磊、张崇贵等人在石林彝族自治县疾控中心书记李林全、县教育局教育科赵志明的陪同下,深入大可乡、长湖镇、西街口镇的部分村庄和学校进行了走访、调研,从而使下一步的捐助打井抗旱更具有针对性,把温暖真正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从石林县城出发,车子在颠簸的山路上行驶了近一个小时,抵达长湖镇的糯衣小学。该校有3个年级81个学生,全是寄宿制,学校师生饮用的都是社会捐赠过来的瓶装水,生活用水是从水塘里抽过来的,水质乌黑。学校希望有人来帮助打口井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及周边村子的饮水问题。糯衣村有4个自然村2080人,村子前的蓄水池建于1966年,以前主要是用于灌溉,但今年旱情严重,只能作为饮水工程使用。该村地理环境特殊,有关专家前来勘察,说只有距离村子一公里的地方才能打出水来。在大可乡小河新村村口,救灾团看到很多村民挑着桶排着队在接水,水是从离村子一公里的龙潭里用水管引下来的。水管里流出来的水比较干净,但水量很小,十分钟都不能接一挑。

  据有关专家分析,这次西南地区大旱,和当地不顾一切地种植桉树有很大的关系,种植桉树,导致地表水流失,土地板结,寸草不生。蓝磊、张崇贵等学员都认为,恢复生态,才能彻底告别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