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另类创业思维:砸了铁饭碗做农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对,我就是8424!”同是2009年“十大上海青年创业先锋”10位获奖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叫不出王冬晴的名字,但都会脱口而出“你是那个8424吧?”

  6年前,王冬晴主动砸掉在书店年薪丰厚的“铁饭碗”,让人跌破眼镜地下乡务农种西瓜。学农的三年间遭遇多次挫折,但他绝不言退,终于在第三年见到了阳光,在一片380亩的土地上开垦出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集体致富之路。

  

  一门心思做农民

  

  虽然是个土生土长的南汇人,但30岁前的王冬晴一直在跟书打交道。从武汉大学图书发行专业毕业后,王冬晴放弃了留校和新华书店上海市区门店这两个选择,回到南汇新华书店当了个普通营业员。4年之后,凭着骄人的营销业绩,他成为销售部主任,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位、堪比金领的收入,这让王冬晴和他儿时的伙伴们的生活水平拉开了很大差距,但这并没有割裂王冬晴对生养他的这片土地的感情。

  王冬晴的父亲早年也搞过农业技术,多次提起过回乡发展农业的设想,而王冬晴从上大学起,心里也一直埋藏着在农业领域创业的梦想,他认定那是一片“阳光”。说服了家人、婉拒了书店停薪留职的美意,2004年5月王冬晴毅然决然地交出辞职报告,自断后路下乡去做现代农民。

  

  三年熬出“西瓜经”

  

  别人是下海经商,他是下乡务农。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王冬晴辞职后承包了20亩地,开始了学农实践。一个新华书店的销售部主任变成了完完全全的农民,移栽、嫁接、扎棚,满脚满身都是泥浆和汗水,抱着不成功不回家的决心,王冬晴连晚上都睡在田埂边的简易棚中。

  第一年,“门外汉”王冬晴栽种了黄瓜、西红柿、西瓜好几种果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种植试验,但由于理论和实践相差太远,3万棵黄瓜苗在一星期内全部枯萎,一年的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之后,“门外汉”王冬晴种黄瓜的技术尽管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仍是亏损。看来不仅要有技术,品种选择更关键。第三年,决不投降的王冬晴把焦点放到了西瓜上。

  王冬晴从农科院打听到,8424西瓜是1987年由5位专家引入南汇种植的,他辗转找到其中的两位专家胡廷玉、蔡彬官求取“真经”。老专家被这位年轻后生辞职种田的决心打动,不提报酬给他做技术指导。这一年的收成一举弥补了前两年的亏损,王冬晴的心田里终于照到了阳光。

  

  多劳多得用制度激发动力

  

  解决了技术问题后,2007年9月,王冬晴的骥凌果蔬销售专业合作社开张了。“我不给基地的农户定工资,他们之间的种植水平、劳动效率本来就有高低,必须把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挂钩起来,保证多劳多得,充分激发他们的动力,农民自己就是基地的主人。”骥凌基地的农户每年向合作社上交一定数量的优质西瓜,充抵使用土地设备、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的费用,剩余的由合作社以当年的市场批发价统一收购,以骥凌的品牌销售,农户就不用再担心西瓜成熟后的销路问题了。(摘自《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