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教授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学元老。他所经历的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他观察、思考、研究一波又一波的经济变革浪潮。他的股份制理论为国企改革、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最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又发表了自己的新观点。
如何走出中国的经济怪圈
投资怪圈,主要是投资决策体制要改变,应该是竞争性行业内,由市场主导决策,而不能由政府主导决策。因为政府主导决策,它考虑的跟民营企业不一样。民营企业觉得如果产品将来没销路,或者产品将来多了以后,价格会下跌,它就必须要慎重了;政府因为没有一个自负盈亏的问题,他为了地方经济着想,所以仍然可以继续原来的投资计划。所以说为什么常常有一些产能过剩的现象?因为它的厂已经建了,你不让它建成,那不是损失更大吗?所以地方政府往往从这方面考虑。
第一,在竞争性领域内,投资决策体制应该转换,当然,影响到国家安全的,国防的、重大民生问题的,这些可以考虑由政府决策投资,但是竞争行业不要这样做。
第二,资源价格不合理会助长那些投资的,因为他觉得资源价格挺便宜,所以说资源价格合理的调整还是必要的。它实际上可以促使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方面,而不是粗放型的投资,他会考虑到资源的节约问题。
另外,对中国来说,投资怪圈是因为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怎么解决就业的压力呢?地方政府感觉到,如果不加大投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他要招商引资,尽量拿土地出来,所以这个实际上跟整个中国经济的配套改革是有关系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道路,是提高城镇、城乡居民收入的道路,城镇化也可以有序地让劳动力进城,不要一下子涌进城里,造成一些问题。而且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方式,所以这几个方面一起考虑的话,就觉得这也是一种体制方面的改革。
另外行业垄断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为什么有的地方会产生投资怪圈?它跟行业垄断有一定关系,它有利益在。至于你国家的问题,是由全国人民来承担的,对于地方来讲,要先解决自个儿的问题就行了。所以说这些都是当今要加快改革的方面。
小政府、大社会一直没有实现
“小政府、大社会”是上世纪80年代时候提出的口号,政府也做了一些努力,问题是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来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行为是作为紧急措施、临时措施被采用的,必须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不要提国进民退,也不要提国退民进。应该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行发展,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关系,是市场上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是彼此竞争的关系。国进民退对国企是有好处吗?你把民营企业都挤垮了,你国有企业能发展吗?不可能的!首先,没有一些竞争对手在这里,它就很容易恢复到从前那种垄断、独断专行的情况。有民营企业在的话,情况就不一样。当然,更重要的在中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是互补、合作的关系,他应该把民营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比如同一条产业链上的,有一些环节是国有企业,有一些给它供货的是民营企业,这实际上是共存共荣的关系。有一些彼此是不同行业的,还有一些开发、研究、合作的问题。所以我们说要靠市场竞争来解决,谁有竞争力的谁上,谁没有竞争力,你要赶快加快自主创新,靠行政力量硬搞国进民退是没有好效果的。
(易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