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被早逝”,70年产权、50年建筑年限虚设。我们担忧:等到30年后把房贷还清了,刚刚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却可能“非正常死亡”了。
□ 秦明明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期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却只能持续25-30年。
住建部产业化促进中心一名官员此前也曾表示:“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仅仅为30年。”
谁缩短了房子的寿命?建筑质量是原因之一,而地方政府盲目规划、拆迁卖地也成为众矢之的。
“短命”的房子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居住用地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年限为50-100年,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高达100年。
中国建筑平均30年的寿命,不及英国建筑寿命1/4,不到美国建筑平均寿命1/2。据悉,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法国为102年,欧洲大部分国家为80年,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也达到60-70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陈宜明向媒体表示,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政府的盲目拆迁是建筑“短命”的重要原因。
网友称之为“楼倒倒”、“楼脆脆”事件,直指房屋的建设质量。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建筑质量个别项目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也有一些事故发生。不过客观讲,建国以后尤其是这十几年时间,我国建筑质量还是比较符合规范的,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一般的房子,住50年都没什么大问题。
上海闵行倒楼事件刚发生后,人们一度怀疑是豆腐渣工程。不过,后来经过专家组论证,主要是由于施工程序错误造成地基压力差,坍塌更多是技术性、常识性错误。
相关人士强调,建筑寿命的大大缩短,其实主要表现为“年富力强”的建筑被拆除,“非正常死亡”,才是中国建筑寿命短的罪魁祸首。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金砺对媒体表示,现在房屋出现建筑寿命短主要是有些地方政府要进行规划,要拆迁,建筑使用没有达到50年就被强行拆除了。
也有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为拆而拆”,通过拆迁改造,可以增加地方GDP,如拆一座桥建一座桥便加倍贡献了经济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拆迁腾地卖地,带来巨大财政收入。
楼市“被火爆”
建筑寿命缩短、房屋拆迁重造,不禁让人们与房地产开发、楼市的火爆产生联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近些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同时存在两种现象:一边是新建筑一片片地拔地而起,另一边则是老房子一排排地被拆迁。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是我国建筑‘一枚硬币’的两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1.9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8%。房屋新开工面积11.54亿平方米,增长12.5%。房屋竣工面积7.02亿平方米,增长5.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77亿平方米,增长6.2%。
此外,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同样也在不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新增土地来源于动拆迁。
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推出土地9968宗,同步增加15%,成交7158宗,同比增加71%。推出土地面积4901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3%,成交3599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66%。
杨红旭指出:“为了城市更新,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进行旧城、旧区、旧房、城中村的改造。而为了获得市区优质地块,开发商也更愿意为动拆迁叫好、出钱、出力。”
一些城市旧城改造正在进行。其中,广州旧城改造引人关注,依据规划,广州将在10年完成旧城区约54平方公里的全面改造,已经吸引了新鸿基、保利、富力等开发商的提前布局。合肥近日也在酝酿旧城改造,总面积约为132万平方米。
产权年限被缩短
住房“被早逝”,70年土地使用产权有时候只能停留在纸上。
杨红旭表示,对很多商品房业主来说,在产权有效期内,自家的房子很有可能遭遇“被旧改”的噩运。
近日媒体报道,扬州建设不满8年的渡江西苑小区将要被拆掉重建。该小区建于2002年,共有两栋商品住宅楼,入住的业主时间大部分只有五六年,时间最短的还不到3年,就是满打满算也才8年。
当地国土资源局给出的解释说,该小区位于新老城区地带,为了提高城市品位,决定以挂牌出让的方式,引进开发商对该地区进行旧城改造。
无独有偶。南京市张家圩小区遇到同样情形,房子在2002年交房入住,2003年小区所在地块被卖给另一家开发商,如今同样被要求拆迁。拆迁让小区居民还长达60年的土地使用权证变为一张废纸。
此外,即便不是遭遇拆迁,现时房屋使用年限同样在普遍缩水。拆迁腾出的土地被开发商开发建设之后,一些开发商将项目分成数期推出,造成部分后期产品的年限与首期产品相差达到10年或以上。还有一些项目,被开发商囤地捂盘,最终到买家手中,使用年限同样大大缩减。
那么如何才能将中国目前30年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70年,甚至更长时间呢?
业内专家建议,一是规划要科学。各种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具有前瞻性,经得起时间考验,防止建了拆、拆了建的乱象。二是质量要保证。建筑质量攸关民众的生命安全,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