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股指期货,相信大家还会记起一个时年28岁的小伙子,这就是尼克·里森。1995年2月27日,有着22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管理着270多亿英镑资产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告破产。时至今日,虽然人们知道,日本经济的没落是造成巴林银行在1995年沉没的外部原因,但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就是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交易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在无形中成为了尼克·里森的凶器。
此前,“1987年股灾”的黑色一页中也可窥见股指期货的影子。1987年10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暴跌了22.62%,为1929年10月大危机崩盘时的2倍。之后的6天内,道·琼斯工业指数和S&P500股票指数的下跌幅度达到了1/3。而在当日CME的S&P500指数期货抛压更为严重。12月份合约暴跌80.75点,以201.5点收盘,跌幅达28.6%。股指期货在这次股灾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在交易中普遍采用了程序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这一特殊的交易模式,令市场风险的爆发来得更为猛烈。据测算,从10月19日到26日,在8天的全球性股票市场大震荡中,全世界的股票持有者大约损失2万亿美元的财富。
事实上,金融衍生品在国人眼里并不陌生,而其风险和教训更是有着切肤之痛。1995年2月23日,空方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利用制度上的一些漏洞,采用严重违规手法大量透支十几亿元保证金交易,使“327”合约暴跌,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这被当时媒体称之为“中国的巴林事件”。
当然,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股指期货如果运用得当,其熨平资本市场波动,规避风险的功能也是很明显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股指期货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一股救市的力量。在雷曼兄弟事件引发股灾之际,作为全球股指期货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CME,其S&P500股指期货日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规模大幅度攀升,比平时增长了2倍多,尤其是9月18日,交易量接近平时的4倍,为规避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制。股指期货在危机关键时候交易量暴增,不但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且有效减缓了次贷危机的冲击力度,完全摆脱了“坏孩子”的角色。
(摘自《中国证券报》胡东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