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
在朋友眼中,陈永正是个瑜伽高手,“身段很柔软”。在投资者眼里,“陈永正是全中国最聪明的人”,有人甚至建议陈天桥向他学习。但陈永正却说:“从小到大,我一直不觉得自己聪明。”他说在贝尔实验室时,“做到部门经理”是他当时的最高目标。
如今,陈永正早已超越他的人生目标。他先后在中国统领过摩托罗拉和微软,现在又执掌NBA大中华区,并让中国首支拉拉队登陆NBA。他否认将去Google就任中国区总裁,“真的没有这回事。”
“以柔克刚”赢得好人缘
现实中的陈永正,数次“以柔克刚”:在他加盟微软中国以前,微软一直被牢牢地钉在了负面商业案例的靶子上:它恐吓中国盗版用户的律师函,糟糕的收益,对政府和国企丛林的无知,以及面对本土PC 企业索要更优惠条件时的强硬态度,都被中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消费者们一一记在了账上。
当时,很多人质疑陈永正能否抹平这些不愉快的记忆?但是,他做到了。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微软成功邀请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比尔·盖茨私人住宅探访。
“政府关系不是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是要看公司的政策是不是符合国家发展的方向,支持发展的力度大不大,如果能做到,政府关系就一定好。”陈永正说,“这个公司帮助中国发展,中国政府怎么不支持呢?”
在他的率领下,微软不再抨击中国盗版泛滥的情况;离职前一年,他还签下了价值17 亿美元的微软在华超级大单。其秘诀在于,“我替中文版的windows 系统,在总部申请了一个特别的价格。”
在微软,全球统一定价一直是一个原则。陈永正为了争取这个价格,曾经与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发生过数次争论——“我知道那个数字,”鲍尔默说:“我是学数学的。”“我也是学数学的。” 陈永正回答道。
“硬功夫”把握住好机遇
在陈永正的眼里,最近几年篮球产业在中国的机会千载难逢。
NBA在中国还没有球队,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一个增长点;球场是很大的增长点;我们还计划在中国开NBA的专卖店;增长点是非常多的。而NBA在美国运动市场方面非常成熟,可以将最好的经验拿到中国来。
陈永正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NBA,1994年,大卫·斯特恩为了能把NBA的节目送上中央电视台的屏幕,在央视的传达室坐等了1个多小时。而今,NBA已成为中国最为热门的赛事转播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中,NBA极大地增加了在中国的流行度。中国有3亿多的篮球爱好者,相当于整个美国的人口总和。在数年前,这些海外赛事进入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国家体育总局一方面是出于政策的限制——因为在各类相关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的条款;另一方面是出于保护国内联赛的考虑,使得大部分海外体育赛事到中国来,都是以一两场表演赛的形式,不仅观众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市场也没有得到良性的开发。
中国大多数篮球迷是从知道迈克尔·乔丹开始了解NBA的,但点燃了中国人对于篮球更多的热情,则要从2002年姚明加入NBA之后开始。在美国,通常周末的NBA重头比赛有110万的家庭观众,但姚明在火箭队的第一场比赛就有602万中国观众看了直播,613万名观众看了录像,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的10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NBA对中国篮球迷来说只是意味着一档电视节目。在2002年之前,NBA在中国也只有一名雇员。真正的突破口是在北京的奥运会和姚明的影响。“这让领导层看到,中国的体育产业其实是可以走国际化道路的。”一位体管中心负责人说。
新闻链接
看陈永正如何面对“机会”
毋庸置疑,陈永正对机会总有超强的敏感度!
在加入NBA 之前,陈永正“大概只想了一个月”,他说“也是凭一种直觉”。给他启发最大的正是前任老板、微软全球首席执行官鲍尔默,因为后者曾说:“很多人将中国看成全球制造基地,这是不全面的。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每人喝一罐可乐,就是13亿罐。”
2007 年10 月,陈永正辞去微软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至今,他转投NBA已经两年多。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美国媒体认为:“这位职业经理人,是中国市场上最出色的国际性商业领袖之一。”所以,他在NBA 的每一次“投篮”,都会引起全球商界的关注。
按照陈永正的理论:“每换一个老板,你都能看见不同的行事方法。”多年来,这位明星职业经理人,先后在中国统领过摩托罗拉和微软,现在又执掌NBA 大中华区。
在他眼里,NBA老板大卫·斯特恩和比尔·盖茨的商业直觉都很好,而大卫·斯特恩则是他所遇见的最有远见的人。“大卫·斯特恩很厉害。当初他就职时,美国有两个篮球联盟。在他的强势收购下,NBA才成为最大的篮球联盟。他的要求很高,这也帮助我不断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