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大多数CEO都是从业务员做起,经过内部培养而成长起来的,这使IBM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我成长的组织惯性——这是职业经理人缔造IBM辉煌的重要因素——
□仲继银
尽管有人把IBM称作“沃森王朝”,但是IBM从来就不是沃森家族的企业。沃森父子缔造IBM帝国的身份是职业经理人,沃森父子之后的IBM又经历了6任职业经理人的领导,依旧保持着IT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公司2009年净利润为134亿美元,同比上升8.8%,每股收益为创纪录的10.01美元,营收同比上升7.6%至958亿美元。
老沃森:坚持5%的分红奇迹
老沃森,全名托马斯·约翰·沃森(1874—1956),生于纽约州北部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老沃森说,“一切始于销售,若没有销售就没有美国的商业”,这也正是老沃森自己的人生经历。他17岁走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一次酒吧里的沉迷使老沃森丢失了他的马车和马车上的缝纫机。这次经历使老沃森终身滴酒不沾,并使IBM公司形成了事实上的禁酒规则。
1896年,老沃森加入了推销员待遇比较高的全美现金出纳机公司(NCR),该公司老板帕特森是“美国商业销售之父”。老沃森在帕特森手下的这份从推销员干到二把手的工作既是其职业经理人事业的成功起点,也是其诸多管理思想和做法的源泉。1910年老沃森升为销售经理,成为公司的第二号人物。但是好景不长,1913年12月,专横粗暴并且非常疑心的帕特森以5万美元的补偿解雇了在NCR干了18年、已经40岁的老沃森。
1914年5月,老沃森出任C-T-R总经理,待遇是年薪2.5万美元、价值3.6万美元的1200股C-T-R股票(占公司股份比例不足1%)、公司完税及分红后利润的5%。当时C-T-R的状况是:公司成立时发行的1000万美元股票只有300万美元的市值,只有400万美元年销售额,却背负着600万美元的长期负债。这种经营困境下,股东和董事会没把老沃森要求的5%利润分红当作什么大事,而十分看好公司产品并认为良好的推销会使公司起死回生的老沃森却对此十分看重。就是这个5%的分红比例使老沃森随着IBM公司的成功而在1930年代成为了美国收入最高、“日进1000美元”的明星经理人。
1924年2月,在自己正好50岁的时候,老沃森决定将C-T-R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从此,老沃森领导下的IBM一路高歌猛进,沃森与IBM甚至成为了“同义词”。
小沃森:卓越的富二代接班人
小沃森,小托马斯·约翰·沃森,老沃森的长子。小沃森青少年时期是个纨绔子弟,学习成绩很差,1937年勉强从布朗大学毕业后进入IBM做推销员。但是经过二战时在美国空军服役(1942—1945年底)的历练,小沃森彻底变了一个人。小沃森于1946年重返IBM,从执行副总裁柯克的助手做起,1951年担任执行副总裁,1956年5月担任总裁,开始全面执掌IBM。
面对紧抓权力不放、顽固甚至偏执的老沃森,小沃森在IBM的每一次升迁和权力获取都是完全要靠斗争才能得来。沃森父子之间争执最严重的事项有3个。最大的争执是二战后IBM业务主攻方向的战略选择问题,老沃森要坚持传统的打卡机(他认为全世界对计算机的需求量不会超过5台),小沃森决意要进军电子计算机领域(当时刚刚起步的电子计算机领域,由推出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的雷明顿-兰德公司领先)。
后来的结果证明小沃森是对的。小沃森坚持推动的电子计算机业务,最终使IBM站在了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制高点。
1956年底,小沃森召集100名高层经理召开了一个公司组织会议,为IBM建立起了正式的组织结构,实施适当的分权管理。老沃森跟创建福特汽车的老福特一样,坚决反对公司存在任何书面和正式的组织结构图,喜欢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亲身走到车间和工人身边去发现问题,随时发出命令。小沃森不像老沃森那样大权独揽,把副手当作秘书使用,而是与其副手们分享权力,同时拿出其所得公司利润分红的三分之二与副手们分享。IBM从此不再是由一个“总裁”来管理,而是由一个13人组成的高层经理团队来管理。
在接下来的15年中,小沃森领导下IBM成为了“蓝色巨人”,为股东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1999年《财富》杂志把小沃森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