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王维嘉:富有“野心”的硅谷创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美国旧金山南端,一条不足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上,每年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以与韩国持平,在世界所有独立的经济体中名列第11位,它就是美国硅谷——惠普、IBM、英特尔、仙童、苹果、施乐、雅虎、网景、亚马逊书店等一大批全球新星企业诞生的地方。

  这里也有一个华人的创业人生,有传奇,有惊险,有不可琢磨的戏剧性,但更多的是坚韧、自信和无可救药的创业癖……他就是留学美国并在硅谷创业的中国人王维嘉。

  

  敏锐的创业把握与发明思路

  

  1998年7月28日,被称为“信息王”的王维嘉发明了双向个人移动信息机(The一double faces individual move in formation machine,简称TFMIM)当时在世界上首家推出并开始提供信息服务时,就有分析指出,这种信息机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未来全球市场总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一个全新产业——个人移动信息产业的诞生。

  王维嘉将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和产品带给了世界。美国通用无线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通)1994年创办于硅谷。创建之初,王维嘉即把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地向个人提供移动信息服务上。王维嘉清楚地看到了现代技术的三个主要发展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计算机将从桌面向手持方向发展;第二个是无线通讯包括手机及寻呼机的迅速普及,通讯成本的不断下降;第三个趋势则是因特网大爆炸。”

  基于这一把握,王维嘉形成了自己的创业理念与发明TFMIM的思路:是否能把这三项当代最重要的技术结合在一起,在掌上通过无线联网方式接入Internet网络终端;如果可能,那么人们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全世界的各种信息了。

  

  富有野心的成功融资故事

  

  王维嘉的第一次融资经历就非常富有戏剧性。1993年底,王维嘉参加了一次风险投资演讲会。会前,他已经有了开发个人移动通信信息终端的创意。临到会议结束时,王维嘉就走上演讲台向演讲的风险资本家谈了自己的创业思路。那个风险资本家听了他的“故事”后,就给了王维嘉一个电话号码说:“我们找时间再谈。”之后,王维嘉连续三天给那个风险资本家打电话,都没有人接听,但王维嘉每次都耐心地留下语音留言。终于有一天,那个风险资本家给王维嘉回电话并约定了会面的时间、地点。

  当两人见面时,投资家说:“知道我为什么不接电话吗?这实际上是对你的一个测试。如果你连打电话的困难都不能够克服,我肯定不会找你。因为一个创业者必须有不怕困难的基本素质。”

  这样,经过六个月的谈判之后,王维嘉终于在1994年7月份从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得到了第一笔总额为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王维嘉成为大陆赴美华人中得到风险投资商青睐的第一人。

  第一次融资的成功,不但使王维嘉顺利地开始了他的创业冒险活动,也使他充分了解了整个风险投资运作的机理,从而为他后来的三次融资铺平了道路。1995年到1999年3月,王维嘉又分三次分别从IDG、Intel等7家公司获得风险投资700万美元、900万美元、1200万美元。

  前后四次,从多达7家风险投资公司总计融入资金3000万美元,这个数额,不但在大陆赴美的华人圈里是最大的一笔,即使是在硅谷众多接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中,也位居前列。

  

  勇于创业的性格特质

  

  “从个人性格上来讲,我一直就比较喜欢富有刺激性的工作,这也许就是我的一种宿命。”王维嘉说,“以前我在别的公司工作时,总会有一种还在寻找什么的感觉,自从创办了公司,心里就踏实了。通过我自己的创业历程,我也发现了中国人与美国人的不同。在硅谷的华人中,我还是属于比较敢闯的,但我仍然是在循规蹈矩地把博士读完后才想到去创业;而比尔·盖茨敢在大学一年级就退学创业,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着很大的差别。”

  创业者除了要拥有乐观,敢冒险、自信等性格特质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坚韧不拔和执着。“创业不同于科研,”王维嘉说,“创业者首先要相信自己及自己所做的事,然后就是要不断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而不能靠所谓的理性的指引,这有点像掷硬币,你要一直掷下去直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面出现为止。”

  尽管间或有各种挫折,王维嘉还是走上了一条不归的创业之路。“创业有些像吸毒,”王维嘉说,“一旦你开始了创业,就会上瘾。从我创办美通开始,我就已经认定这辈子就只干这一件事了。即便有可能失败,我还会重新开始创业。创业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给什么我也不换。”

  (硅 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