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生猪产业:“过山车”行情何时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这几年,猪肉价格起起落落,像坐“过山车”。行情好时,猪农争相补栏,供应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肉价下跌,随之而来的是一定时间的亏损。此后,大量母猪被淘汰,生猪供应量下降,导致肉价上涨。如此涨跌起落,周期性往复,不仅让养猪户小赚大赔,更让消费者心里没底——

  

  □ 石金功

  

  “去年养一头猪可赚二三百元,今年亏二三百元,养猪就像炒股一样。”4月7日,在江苏扬州参加第三届全国养猪产业及畜牧业技术经济论坛暨博览会的高邮市卸甲镇养猪大户薛巧云的现场“感言”,引来与会专家一片附和声。

  薛巧云算了一笔账:现在生猪主要饲料如玉米是2.1元/公斤、黄粉1.84元/公斤、麸皮1.76元/公斤,按照每头猪饲养5个月出栏计算,每天的成本在3~4元之间,如果将工人工资、水电费等计入成本,目前生猪价格要卖到11元/公斤才能保本略盈,而现在却只有7.6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的13.6元/公斤相差甚远。

  从长期来看,提高养猪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行业组织,无疑是实现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良方。

  

  猪价跌入红色预警区

  

  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监测数据显示,该省猪肉价格已连续12周下跌,进入了红色预警区域,如今养猪户养一头猪最高要赔200元。

  河南省商务厅商务天气预报系统数据显示,自2010年1月1日至4月4日,全省的生猪平均收购价由每公斤12.57元下降到9.66元,下跌了23.2%左右。全省猪肉平均出厂价从每公斤16.36元下降到12.93元,下跌了20.9%左右;全省猪肉平均零售价从每公斤18.74元下降到17.79元。

  按照此前河南省测定的结果,猪粮比价为7:1时,养猪达到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价为7:1~6.5:1,则进入蓝色预警区间;6.5:1~6:1为黄色预警区间;6:1以下为红色预警区间。而目前该省猪粮比价约为5:1,已经进入红色预警区域。

  

  屠宰企业是最大受益者

  

  山东农科院畜牧所副所长武英坦陈:“生猪屠宰企业是猪价下跌的最大受益者。生猪价格波动趋势与屠宰企业利润走势呈负相关,即猪价跌幅越大,屠宰企业盈利越多。”从目前生猪价格来看,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跌至10.08元/公斤,白条猪均价14.8元/公斤,生猪屠宰企业毛利达140元/头;局部地区生猪价格下跌至8.2元/公斤。

  生猪价格起伏频繁,养殖户利益遭受很大损失。“现在,养猪很不易,在生猪产业链条上,利益分配很不合理。养殖处于产业最初环节,处于弱势。生猪价格下跌,饲料价格不跌;猪肉价格下滑,生猪屠宰企业和猪肉销售商赚钱。”临沂市生猪产销协会副秘书长谭善杰说。

  “以前达到100公斤的猪才出栏,现在80多公斤就卖了。”4月8日,河南百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鲁百顺如是说,正常情况下,他的猪场存栏数为9000头,现在这一数字下降为5000头,而当地的生猪价格每斤只有4元多。

  在鲁百顺看来,今年猪肉价格跌势比往年更猛烈,据他了解到的情况,各地养殖企业存栏量下降了30%~40%。

  河南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副处长刘成庄介绍,按照现在的价格,养猪户养一头猪一般会赔160元至180元,个别地方养一头猪甚至会赔200元。在整个行业链条上,养猪人赔得最多。刘成庄解释,猪肉一般经过四个环节才进入消费者手里,依次是养猪场、屠宰场、批发商、零售商。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养猪场对价格最为敏感,猪肉价格的波动首先会在这个环节上得以快速体现。

  

  跌价主因是供大于求

  

  “生猪市场价格波动起浮是正常的,基本上三年一个周期,但最近三年价格变化之快让人有些难以把握,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到现在,饲养成本一涨再涨,玉米价格从去年春节后的每公斤1.2元涨到现在的1.8元了,可生猪价格却下降了20%~30%。受养殖成本和销售价格两头挤压,估计大部分养殖企业都将面临亏损。”河北省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有关人士说。

  对于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下跌的原因,发改委给出的最新解释是,既受春节后市场需求下降、部分地方出现疫情导致养殖户提前出栏生猪等短期性因素影响,也受生猪生产周期性调整尚未结束、生猪存栏依然偏高等长期性因素影响。

  2007年,全国猪价陷入大跌局势,养猪户纷纷杀母猪宰仔猪,以此减少损失,那个时候不少养猪户还因此破产,甚至变卖家产还债。在那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对养猪基地、母猪进行资金补偿等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刺激了猪价,猪价开始逐步回升,直至2007年底、2008年初,猪价快速上升,坚持下来的养猪户都开始赚钱了。

  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就要下跌,反之上涨。同样,猪价最近出现连续下跌的态势,与投资者疯狂挤进这个行业不无关系。

  从2008年开始,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袭来,不少人开始把投资目光转向养猪业。按照当时的猪价,一般情况下养一头猪能够赚300~400元,最高时养一头猪可以赚到800元。巨大的利润诱惑使得各路资本扎堆进入养猪业。

  在较高的利润刺激下,出现了一股养猪热潮。社会上许多人纷纷涉足生猪养殖业,媒体上“大学生养猪”、“大企业养猪”甚至“IT专家养猪”的新闻比比皆是,加之原来的养殖企业和散养户扩大规模,使得生猪养殖规模扩展过快,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价格下挫。

  

  规模化养殖规避风险

  

  目前我国生猪养殖属于千家万户散养为主的模式,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这也是造成生猪价格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大力发展专业的养殖企业,把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作为今后发展的方向。

  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用规模化经营养殖逐步取代目前千家万户散养的无序局面,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4月7日在江苏扬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养猪产业及畜牧业技术经济论坛暨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养猪业界专家纷纷支招,建议走低碳养殖、高效养殖之路,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精细化饲养来提升商品猪品质,实现产出优质高效。

  近两年,规模化已成为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散养存在不少问题,信息不灵、饲养方法落后、品质难以保证。”专家认为,养猪业的趋势就是逐步减少散养,逐步加大规模化养殖。等到规模化养殖占主导的时候,肯定有助于抑制猪肉行情的大幅波动。

  对于投资小的生意者来说,盲从跟风是最要不得的行为,要知道,正是因为你在投资,他人也可以投资,你在扩大生产,别人也可以扩大生产,一哄而上,必然导致投资失败。所以,猪农们不能关起门来养猪,也要主动掌握市场信息,认识市场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这样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